首頁

明儒學案 - 164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164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164頁

朗讀:

故學雖博而守則約,慮雖百而致則一,非有假於外也。若見聞測識之知,從門而入,非良知之本然矣。吾人謹於步趨,循守方圓,謂之典要,致知之學,變動周流,惟變所適。蓋規矩在我,而方圓自不可勝用,此實毫釐之辯也。」竹坡往來出入,就正於師友者,凡七八年,於是始知意氣不可以為志,聞識不可以為知,格式不可以為守。志益定,業益精,其及人益廣也。

張棨字士儀,號本靜,涇縣人。五歲口授諸書,即能了了。夜聞鷄聲,呼其母曰:「《小學》云:『事父母,鷄初鳴,咸盥漱。』今鷄鳴矣,何不起?」母笑曰:「汝纔讀書,便曉其義耶?」曰:「便當為之,豈徒曉焉而已?」南野為司成,因往從之,累年不歸。


  

繼從東廓、緒山、龍溪,歸而聚徒講學。以收斂精神為切要,以對景磨瑩為實功,以萬物一體為志願,意氣眉睫之間,能轉移人心。

章時鸞號孟泉,青陽人。河南副吏。學於東廓。

程大賓字汝見,號心泉,歙人。貴州參政,受學緒山。緒山謂之曰:「古人學問,不離七情中用功,而病痛亦多由七情中作。」

程默字子木,休寧人。廣州府同知。負笈千里,從學陽明。疾革,指《六經》謂其子曰:「當從此中尋我,莫視為陳言也。」

鄭燭字景明,歙人。河間府通判。及東廓之門。人見其衣冠質樸,以為率真者,曰:「率真未易言,先須識真耳。」

姚汝循字敘卿,號鳳麓,南京人。嘉靖丙辰進士。官終嘉定知州。近溪嘗論明德之學,鳳麓舉日說云:「德猶鑑也,匪翳弗昏,匪磨弗明。”

近溪笑曰:「明德無體,非喻所及。且公一人耳,為鑑為翳,復為磨者,可乎?」聞之遂有省,浸浸寤入。有妄子以陽明為詬病,鳳麓曰:「何病?」曰:「惡其良知之說也。」曰:“世以聖人為天授,不可學久矣。

自良知之說出,乃知人人固有之,即庸夫小童,皆可反求以入道,此萬世功也,子曷病?」

殷邁字時訓,號秋溟,留守衛人。歷官禮部侍郎。興何善山游,與聞緒言,所着有《懲忿窒慾編》。

姜寶字廷善,丹陽人。歷官南禮部尚書。受業荊川之門。

孝廉黃五嶽先生省曾

黃省曾字勉之,號五嶽,蘇州人也。少好古文辭,通《爾雅》,為王濟之、楊君謙所知。喬白岩參贊南都,聘纂《遊山記》。李空同就醫京口,先生問疾,空同以全集授之。

嘉靖辛卯,以《春秋》魁鄉榜。母老,遂罷南宮。陽明講道於越,先生執贄為弟子。時四方從學者眾,每晨班坐,次第請疑,問至即答,無不圓中。

先生一日徹領,汗洽重襟,謂門人咸隆頌陟聖,而不知公方廑理過,?視坎途;門人擬滯度 ,而不知公隨新酬應,了無定景。作《會稽問道錄》十捲。東廓、南野、心齋、龍溪,皆相視而莫逆也。陽明以先生筆雄見朗,欲以王氏《論語》屬之,出山不果,未幾母死,先生亦卒。

錢牧齋抵轢,空同謂先生傾心北學,識者哂之。


  
先生雖與空同上下其論,然文體竟自成一家,固未嘗承流接響也,豈可謂之傾心哉!《傳習後錄》有先生所記數十條,當是採之《問道錄》中,往往失陽明之意。然無如儀、秦一條云:「蘇秦、張儀之智也,是聖人之資,後世事業文章,許多豪傑名家,只是學得儀、秦故智。儀、秦學術,善揣摸人情,無一些不中人肯綮,故其說不能窮。儀、秦亦是窺見得良知妙用處,但用之於不善耳。」夫良知為未發之中,本體澄然,而無人偽之雜,其妙用亦是感應之自然,皆天機也。儀、秦打入情識窠臼,一往不返,純以人偽為事,無論用之於不善,即用之於善,亦是襲取於外,生機槁滅,非良知也。安得謂其末異而本同哉?以情識為良知,其失陽明之旨甚矣。

陳曉問性

陳曉問曰:「性可以善惡名乎?”曰:“不可。性猶命也,道也。謂之命也,命即其名矣,不可以善惡言命也;謂之性也,性即其名矣,不可以善惡言性也;謂之道也,道即其名矣,不可以善惡言道也。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孔子但以不可離言道,而未嘗以善惡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明目傾耳,不可得而睹聞者也,而可名言之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是誠非睹聞可及也。故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言其所言,至精至微,仰高鑽堅,瞻前忽後,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其不可得而聞者如此。非若文章然,威儀可瞻,文詞可聆,可得而聞者也。孔子之言性與天道,且不可得而聞,而儒家者流,兢兢然以善惡本原氣質種種諸名而擬議也,然而道心惟微,雖欲聞之,不可得而聞也,是以人心擬議之也。」

曰:「然則性無善惡乎?”曰:“有善惡者,性之用也,豈特善惡而已矣。善之用,有萬殊焉,惡之用,有萬殊焉,皆性之用也,而不可以名性也。猶之陰陽之用,萬殊焉,皆天道之用也。剛柔之用,萬殊焉,皆地道之用也,而陰陽不可以名天,剛柔不可以名地也。

仁義之用,萬殊焉,皆人道之用也,而仁義不可以名人也。善惡者,非用而不可得見者也,如天道寒暑雨暘之愆,地道山崩水溢之患也,皆用之而見焉者。何以有是也?順則善,逆則惡,生則善。剋則惡,不外二端而已,皆出乎所遭,不可以前定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