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142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142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142頁

朗讀:

或曰:「亂臣賊子已住安知懼?」曰:“此拘儒之見也。萬古此君臣,萬古此人心,則亦萬古此一點懼心。夫子視萬古如一息,只剔得這點懼心昭然在天地間,便自君臣上下各自竦懼,各安其分,各盡其職。今亦猶古,古亦猶今,有何已往?有何現在未來?此皆世儒小見,在形骸世界上分別,與論遷、固之史何異!

[清] 黃宗羲


  

卷二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七

憲使胡廬山先生直

胡直字正甫,號廬山,吉之泰和人。嘉靖丙辰進士。初授比部主事,出為湖廣僉事,領湖北道。晉四川參議。

尋以副使督其學政,請告歸。詔起湖廣督學,移廣西參政,廣東按察使。疏乞終養。起福建按察使。

萬曆乙酉五月卒官,年六十九。先生少駘蕩,好攻古文詞。年二十六,始從歐陽文莊問學,即語以道藝之辨。先生疾惡甚嚴,文莊曰:「人孰不好惡人,何以能好能惡歸之仁者?蓋不得其本心,則好惡反為所累,一切忿忿不平,是先已失仁體而墮於惡矣。」先生聞之,憮然汗背。年三十復從學羅文恭,文恭教以靜坐。及其入蜀,文恭謂之曰:「正甫所言者見也,非實也。自朝至暮,不漫不執,無一刻之暇,而時時覿體,是之謂實。

知有餘而行不足,常若有歉於中,而絲毫不盡,是之謂見。」歸蜀以後,先生之淺深,文恭不及見矣。先生着書,專明學的大意,以理在心,不在天地萬物,疏通文成之旨。夫所謂理者,氣之流行而不失其則者也。

太虛中無處非氣,則亦無處非理。孟子言萬物皆備於我,言我與天地萬物一氣流通,無有礙隔,故人心之理,即天地萬物之理,非二也。若有我之私未去,墮落形骸,則不能備萬物矣。不能備萬物,而徒向萬物求理,與我了無干涉,故曰理在心,不在天地萬物,非謂天地萬物竟無理也。

先生謂:「吾心者,所以造天地萬物者也,匪是,則黝沒荒忽,而天地萬物熄矣。故鳶之飛,魚之躍,雖曰無心,然不過為形氣驅之使然,非鳶魚能一一循乎道也。」此與文成一氣相通之旨,不能相似矣。先生之旨,既與釋氏所稱「三界惟心,山河大地,為妙明心中物」不遠。

其言與釋氏異者,釋氏雖知天地萬物不外乎心,而主在出世,故其學止於明心。明心則雖照乎天地萬物,而終歸於無有。吾儒主在經世,故其學盡心。盡心則能察乎天地萬物,而常處於有。

只在盡心與不盡心之分。羲則以為不然。釋氏正認理在天地萬物,非吾之所得有,故以理為障而去之。其謂山河大地為心者,不見有山河大地,山河大地無礙於其所為空,則山河大地為妙明心中物矣。

故世儒之求理,與釋氏之不求理,學術雖殊,其視理在天地萬物則一也。

鬍子衡齊

既曰在物為理,又曰處物為義,謂義非理也可乎?既曰在物為理,又曰性即理也,謂性為在物可乎?


  
今夫理之說曷始乎?《詩》曰:「我疆我理。」釋者曰:「理定其溝涂也,謂人定之也,非謂溝涂自定也。」然則謂理在溝涂可乎?《書》曰:「燮理陰陽」。釋者曰:「燮理,和調之也,謂人調之也,非謂陰陽之自調也。」然則謂理在陰陽可乎?夫子贊《易》曰:「黃中通理。」言至正至中而理通焉,未聞中正之在物也。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言易知簡能而理得焉,未聞知能之在物也。

曰:「聖人作《易》,將以順性命之理。」夫子固明言性命之理,而世必以為在物,何哉?(以上《理問》。)

世儒以萬理為實,天地實天地,萬物實萬物,君臣父子皆然。惟其實而後天下不以幻視,若惟求理於心,則將幻天地萬物於無何有矣,又何有於父子君臣哉?鬍子曰:「夫萬理之實,豈端在物哉!其謂實理,即實心是也。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即繼之曰『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若實理皆在於物,則萬物奚與於我?又奚能反身以求誠哉?何則?人心惟誠,則其視天地也實天地,視萬物也實萬物,父子之親,君臣之義,不可解於心者,皆實理也。

若人心一偽,彼且視父子君臣浮浮然也,烏睹父子君臣之為實理哉?彼其視天地萬物夢夢然也,烏睹天地萬物之為實理哉?故曰『不誠無物』者此也。世儒自幻視其本實之心,而反瞿瞿焉索物以求理,認外以為實,所謂以幻求幻,其幻不可究竟矣。」(《虛實》)

程叔子言:「聖人本天,釋氏本心。本天者以為道之大原出於天,故天敘、天秩、天命、天討、天工、天官咸自天定之,非人心所得增損者也。聖人本之,故其求諸物理者,將求出於天者以為定也,而人心之私不與焉,彼釋氏三界惟心,山河大地,皆妙用心中物,是獨以心法起滅乎天地,視三界山河大地不足為有無,非本心者之誤歟?」鬍子曰:「當皇降之衷,天命之性固已在人心久矣。聖人本天,舍人心又孰為本哉?非心之外別有天也。

苟一私意奸於其間,雖自悍夫行之,必有厭然而不中慊;雖自愚夫當之,必有咈然而不中甘。彼悍夫愚夫豈嘗考物理哉?則心天者為之也。審如叔子之言,則天之生物莫不有理,而人心獨無理乎?凡本心者即有釋氏之失,則此心固為人之大祟乎?所謂皇極帝則,明命天理,皆當刳心剔性,別有一物,以索諸棼棼蕓蕓而後為得也?孟子謂仁義禮智根於心,愛親敬長為良知,皆非也?夫苟不能自信其心為天,索諸棼棼蕓蕓以求之,吾見其劈積磔裂,膠固紛披,不勝推測,不勝安排,窮搜愈精,比擬愈似,而天者愈離,吾未見其能本也。」(《天人》)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