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116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116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116頁

朗讀:

故致良知者,只養這箇純一未發的本體。本體復則萬物備,所謂立天下之大本。先師云:『良知是未發之中,廓然大公的本體,便自能感而遂通,便自能物來順應。』此是《傳習錄》中正法眼藏,而誤以知覺為良知,無故為霸學張一赤幟,與邊見外修何異?而自畔其師說遠矣!」

問:「隨處體認天理,何如?”曰:“此甘泉揭以教人之旨。甘泉得之羅豫章。豫章曰:‘為學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體認天理。若見天理,則人欲便自退聽。


  

由此持守,庶幾漸明,講學始有得力處。’又曰:『學者之病,在於無凍解冰釋處,雖用力持守,不過苟免,形顯過尤,無足道也。』究其旨意,全在『天理』二字。所謂見天理者,非聞見之見。

明道曰:“吾道雖有所受,然天理二字,卻9是自家體貼出來。’而世之揣摩測度、依傍假借為體認,而反害之者多矣。天理是本體,自然流行,知平旦之好惡,孩提之愛敬,孺子入井之怵惕、惻隱,不假些子幫助。學者體認到此,方是動以天。

動以天,方可見天理,方是人欲退聽、凍解、冰釋處也。此等學問,非實見得未發之中、道心惟微者,不能及。」

問:「今之學者何如?」曰:“今世之學,其上焉者則有三障:一曰道理障,一曰格式障,一曰知識障。講求義理,模倣古人行事之 ,多聞見博學,動有所引證。是障雖有三,然道理格式又俱從知識入,均之為知識障也。三家之學,不足以言豫,責之以變易從道,皆不免有跲疚困窮之患。

蓋義理隨事變以適用,非講求所能備;事變因時勢而順應,非格式所能擬;義理事變有聖人所不知不能處,非一人所能周,故曰『障』。然尚是儒者家法,可以維持世教,而無所謂敗常亂俗也。此外又有氣節文章二家。氣節多得之天性,可以勵世磨鈍、廉頑立懦。

文章又有古文、時文,亦是學者二魔。魔則病心障,是障於道,故先儒常曰:『聖賢既遠,道學不明,士大夫不知用心於內,以立其本,而徒以其意氣之盛,以有為於世者多矣。』彼詞令之美,聞見之博,議論之韙,節概之高,自其外而觀之,誠有以過乎人者。然探其中而責其實,要其久而持其歸,求其充然,有以慰滿,人望而無一瑕之可疵者,千百中未見一二可數也。

(以上《辨誠》)

[清] 黃宗羲

卷十八 江右王門學案三

文恭羅念菴先生洪先

羅洪先字達夫,別號念菴,吉水人。父循,山東按察副使。先生自幼端重,年五歲,夢通衢市人擾擾,大呼曰:「汝往來者皆在吾夢中耳。」覺而以告其母李宜人,識者知非埃 人也。

十一歲,讀古文,慨然慕羅一峰之為人,即有志於聖學。嘉靖八年,舉進士第一。外舅太仆曾直聞報喜曰:「幸吾婿建此大事。」先生曰:「丈夫事業更有許大在,此等三年遞一人,奚足為大事也。」授翰林修撰。明年告歸。已丁父艱,苫塊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繼丁內艱,居後喪復如前喪。

十八年召拜左春坊左贊善,踰年至京。上常不禦朝,十二月先生與司諫唐順之、較書趙時春請以來歲元日,皇太子禦文華殿,受百官朝賀。上曰:「朕方疾,遂欲儲貳臨朝,是必君父不能起也。」皆黜為民。

三十七年,嚴相嵩起唐順之為兵部主事,次及先生。先生以畢志林壑報之。順之強之同出,先生曰:「天下事為之非甲則乙,某所欲為而未能者,有公為之,何必有我?」四十三年卒,年六十一。隆慶改元,贈光祿少卿,諡文恭。


  

先生之學,始致力於踐履,中歸攝於寂靜,晚徹悟於仁體。幼聞陽明講學虔台,心即向慕,比《傳習錄》出,讀之至忘寢食。同裡谷平李中傳玉齋楊珠之學,先生師之,得其根柢。而聶雙江以歸寂之說,號於同志,惟先生獨心契之。

是時陽明門下之談學者,皆曰「知善知惡即是良知,依此行之即是致知」。先生謂:「良知者,至善之謂也。吾心之善,吾知之,吾心之惡,吾知之,不可謂非知也。善惡交雜,豈有為主於中者乎?中無所主,而謂知本常明,不可也。

知有未明,依此行之,而謂無乖戾於既發之後,能順應於事物之來,不可也。故非經枯槁寂寞之後,一切退聽,天理 然,未易及此。雙江所言,真是霹靂手段,許多英雄瞞昧,被他一口道着,如康莊大道,更無可疑。」闢石蓮洞居之,默坐半榻間,不出戶者三年。

事能前知,人或訝之,答曰:「是偶然,不足道。」王龍溪恐其專守枯靜,不達當機順應之妙,訪之於松原。問曰:「近日行持,比前何似?」先生曰:「往年尚多斷續,近來無有雜念。雜念漸少,即感應處便自順適。

即如均賦一事,從六月至今半年,終日紛紛,未嘗敢厭倦,未嘗敢執着,未嘗敢放縱,未嘗敢張皇,惟恐一人不得其所。一切雜念不入,亦不見動靜二境,自謂此即是靜定功夫。非紐定默坐時是靜,到動應時便無着靜處也。」龍溪嗟歎而退。

先生於陽明之學,始而慕之,已見其門下承領本體太易,亦遂疑之。及至功夫純熟,而陽明進學次第,洞然無間。天下學者,亦遂因先生之言,而後得陽明之真。其嘵嘵以師說鼓動天下者,反不與焉。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