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知錄 - 90 / 271
中國哲學類 / 顧炎武 / 本書目錄
  

日知錄

第90頁 / 共271頁。

 大小:

 第90頁

朗讀:

錢者,歷代通行之貨,雖易姓改命,而不得變古。後之人主不知此義,而以年號鑄之錢文,於是易代之君,遂以為勝國之物而銷毀之,自錢文之有年號始也。嘗考之於史,年號之興,皆自季世。宋考武帝孝建初,鑄四銖,文曰「孝建」,一邊為「四銖」。其後稍去「四銖」,專為「考建」。廢帝景和二年,鑄二銖錢,文曰「景和」。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更鑄錢,文曰「太和」、「五銖」。孝莊帝永安二年,更鑄永安五銖。此非永世流通之術,而高道穆乃以為:「論今據古,宜載年號。」何其愚也!

近日河南、陝西各自行錢,不相流通,既非與民同利之術,而市肆之猾乘此以欺愚人,窘行旅。《鹽鐵論》言:「幣數變而民滋偽。」亮哉,斯言矣!


  

○銅乏銅之患,前代已言之。江淹謂古劍多用銅,如昆吾、歐冶之類皆銅也。楚子賜鄭伯金,盟曰:「無以鑄兵,故以鑄三鐘。」古金三品:黑金是鐵,赤金是銅,黃金是金。夏後之時,九牧貢金,乃鑄鼎于荊山之下。董安於之治晉陽公宮,令舍之堂皆以煉銅為柱質。荊軻之擊秦王,中銅柱。而始皇收天下之兵,鑄金人十二,即銅人也。闔閭塚銅槨三重,秦始皇塚亦以銅為槨。戰國至秦,攻爭紛亂,銅不充用,故以鐵足之。鑄銅既難,求鐵甚易,是故銅兵轉少,鐵兵轉多。年甚一年,歲甚一歲,漸染流遷,遂成風俗。所以鐵工比肩,而銅工稍絶。二漢之世,愈見其微。建安二十四年,魏太子鑄三寶刀、二匕首。天下百煉之精利,而悉是鑄鐵,不能復鑄銅矣。考之於史,自漢以後,銅器絶少,惟魏明帝鑄銅人二,號曰翁仲;又鑄黃龍、鳳凰各一。而武后鑄銅為九州鼎,用銅五十六萬七百一十二斤。自此之外,寂爾無聞,止有銅馬、銅駝、銅匭之屬。昭烈入蜀,僅鑄鐵錢。而見存於今者,如真定之佛,蒲州之牛,滄州之獅,無非黑金者矣。

○銅乏銅之患,前代已言之。江淹謂古劍多用銅,如昆吾、歐冶之類皆銅也。楚子賜鄭伯金,盟曰:「無以鑄兵,故以鑄三鐘。」古金三品:黑金是鐵,赤金是銅,黃金是金。夏後之時,九牧貢金,乃鑄鼎于荊山之下。董安於之治晉陽公宮,令舍之堂皆以煉銅為柱質。荊軻之擊秦王,中銅柱。而始皇收天下之兵,鑄金人十二,即銅人也。闔閭塚銅槨三重,秦始皇塚亦以銅為槨。戰國至秦,攻爭紛亂,銅不充用,故以鐵足之。鑄銅既難,求鐵甚易,是故銅兵轉少,鐵兵轉年甚一年,歲甚一歲,漸染流遷,遂成風俗。所以鐵工比肩,而銅工稍絶。二漢之世,愈見其微。建安二十四年,魏太子鑄三寶刀、二匕首。天下百煉之精利,而悉是鑄鐵,不能復鑄銅矣。考之於史,自漢以後,銅器絶少,惟魏明帝鑄銅人二,號曰翁仲;又鑄黃龍、鳳凰各一。而武后鑄銅為九州鼎,用銅五十六萬七百一十二斤。自此之外,寂爾無聞,止有銅馬、銅駝、銅匭之屬。昭烈入屬,僅鑄鐵錢。而見存於今者,如真定之佛,蒲州之牛,滄州之獅,無非黑金者矣。


  
唐開元中,劉秩上議曰:「夫鑄錢用不贍者,在乎銅貴,銅貴則採用者眾。夫銅以為兵,則不如鐵;以為器,則不如漆。禁之無害,陛下何不禁於人?禁於人則銅無所用,銅益賤,則錢之用給矣。」文宗禦紫宸殿,謂宰臣曰:「物輕錢重,如何?」楊嗣復對以當禁銅器。考禁銅之令,古人有行之者。宋孝武帝孝建三年四月甲子,禁人車及酒肆器用銅。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八月辛巳,禁私賣銅鉛錫及以銅為器。代宗大曆七年十二月壬子,禁鑄銅器。德宗貞元九年正月甲辰,禁賣劍銅器。天下有銅山,任人採取,其銅官買。除鑄鏡外,不得造鑄。憲宗元和元年二月甲辰,禁用銅器。晉高祖天福三年三月丁丑,禁民作銅器。宋高宗紹興二十八年七月己卯,命取公私銅器,悉付鑄錢司,民間不輸者罪之。然今日行之,不免更為罔民之事。惟有銷錢、鑄錢,上下相蒙,而此日之錢固無長存之術矣。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