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知錄 - 128 / 271
中國哲學類 / 顧炎武 / 本書目錄
  

日知錄

第128頁 / 共271頁。

 大小:

 第128頁

朗讀:

唐時人仕之數,明經最多。考試之法,令其全寫註疏,謂之帖括。議者病其不能通經,權文公謂:「註疏猶可以質驗,不者,倘有司率情,上下其手,既失其末,又不得其本,則蕩然矣。」今之學者並註疏而不觀,殆于本末俱喪,然則今之進士又不如唐之明經也乎?

○秀才《舊唐書‧社正倫傳》「正倫,隋仁壽中與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第。」唐代舉秀才止十餘人,正倫一家有三秀才,甚為當時稱美。《唐登科記》:武德至永徽,每年進士或至二十餘人,而秀才止一人二人。社氏《通典》云:「初秀才科第最高,試方略策五條,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貞觀中,有舉而不第者,坐其州長。由是廢絶。」古人所趨向,惟明經、進士二科而已。顯慶初,黃門侍郎劉祥道奏言:「國家富有四海,于今已四十年,百姓官僚未有秀才之舉,未必今人之不如昔,將薦賢之道未至,豈使方稱多士,遂缺斯人。請六品以下爰及山谷,特降綸言,更審搜訪。」唐人之於秀才,其重如此。玄宗禦撰《六典》言:「凡貢舉人有博識高才強學待問無失俊選者,為秀才;通二經已上者,為明經;明閒時務,精熟一經者,為進士。」《張昌齡傳》:「本州欲以秀才舉之,昌齡以時廢此科已久,固辭,乃充進士貢舉及第。」是則秀才之名乃舉進士者之所不攻當也。又《文苑英華‧判目》有云:「鄉舉進士,至省求試秀才,考功不聽,求訴不已。趙判曰:‘文藝小善,迸士之能;訪對不休,秀才之目。」是又進士求試秀才,而不可得也。今以生員而冒呼此名何也?


  

明初嘗舉秀才。如《太祖實錄》:洪武四年四月辛丑,以秀才丁士梅為蘇州府知府,童權為楊州府知府,俱賜冠帶。十年二月丙辰,以秀才徐尊生為翰林應奉。十五年八月丁酉,以秀才曾泰為戶部尚書是也。亦嘗舉孝廉。洪武二十年二月己丑,以孝廉李德為應天府尹是也。此闢舉之名,非所施于科目之士。今俗謂生員為秀才,舉人為孝廉,非也。

○舉人舉人者,舉到之人。《北齊書‧鮮于世榮傳》「以本官判尚書省右仆射事,與吏部尚書袁聿修在尚書省,簡試舉人。」《舊唐書‧高宗紀》「顯慶四年二月乙亥,上親策試舉人凡九百人。調露元年十二月甲寅,臨軒試應岳牧舉人」是也,登科則除官,不復謂之舉人。而不第則須再舉,不若今人以舉人為一定之名也。進士乃諸科目中之一科,而傳中有言舉進士者,有言舉進士不第者。但云舉進士,則第不第未可知之辭,不若今人已登科而後謂之進士也。自本人言之,謂之舉進士;自朝廷言之,謂之舉人。進士即是舉人,不若今人以鄉試榜渭之舉人,會試榜謂之進士也。

永樂六年六月,翰林院庶吉士沈升上言:「近年各布政司、按察司不體朝廷求賢之盛心,苟圖虛舉,有稍能行文、大義未通者,皆領鄉薦,冒名貢士。及至會試下第,其中文字稍優者,得除教官;其下者亦得升之國監。以致天下士子競懷僥倖,不務實學。」洪熙元年十一月,四川雙流縣知縣孔友諒上言:「乞將前此下第舉人通計其數,設法清理。」是明初才開舉人之途,而其弊即已如此。然下第舉人猶令人監讀書三年,許以省親,未有使之遊蕩於人間者。正統十四年,存省京儲始放回原籍,其放肆無恥者遊說乾渴,靡所不為已。見于成化十四年禮部之奏。至于末年,則挾制官府,武斷鄉曲。於是崇禎中命巡按御史者察所屬舉人,間有黜革,而風俗之壞已不可復返矣。

○進士進士即舉人中之一科,其試于禮部者,人人皆可謂之進士。唐人未第稱進士,已及第則稱前進士。《雍錄》引唐人詩云:「曾題名處添『前』字。」《通鑒》:「建州進士進京,嘗預宣武軍宴,識監軍之面。既而及第,在長安與同年出遊,遏之於途,馬上相揖,因之謗議喧然,遂沈廢終身。」是未及第而稱進士也。試畢放榜,其合格者日賜進士及第,徑又廣之日賜進士出身,賜同進士出身,然後謂之登科。所以異於同試之人者,在乎賜及第、賜出身,而不在乎進士也。宋政和三年五月乙酉,臣僚言:「陛下罷進士,立三舍之法,今賜承議郎徐進士出身,于名實未正,乞改賜同上捨出身。」從之。


  

○科目唐制,取士之科有秀才,有明經,有進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而明經之別有五,經有三經,有二經,有學究,一經有《三禮》,有《三傳》,有史科。此歲舉之常選也。其天子自詔曰制舉。如姚崇下筆成章、張九齡道佯伊呂之類,見于史者凡五十餘科,故胃之科目,今代止進士一科,則有科而無目矣。猶沿其名,謂之科目,非也。王維楨欲于科舉之外仿漢唐舊制,更設數科,以收天下之奇士。不知進士偏重之弊,積二三百年,非大破成格,雖有他材,亦無由進用矣。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