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荀子註譯 - 247 / 254
中國哲學類 / 荀子 / 本書目錄
  

荀子註譯

第247頁 / 共254頁。

 大小:

 第247頁

朗讀:

魯哀公問孔子說:「束寬大的腰帶、戴周代式樣的黑色絲綢禮帽和商代 式樣的成人禮帽,有益於仁嗎?」

孔子驚恐不安地說:「您怎麼這樣問呢?穿著喪服、撐着孝棍的人不聽音樂,並不是耳朵不能聽見,而是身穿喪服使他們這樣的。穿著祭祀禮服的人不吃葷菜,並不是嘴巴不能品味,而是身穿祭服使他們這樣的。而且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善於經商的人不使所守資財折耗,德高望重的長者不去市場做生意謀利。』束腰帶、戴禮帽是有益於仁還是無益於仁,您大概知道了吧。」


  

596講:

316魯哀公問于孔子曰:「請問取人。」

孔子對曰:「無取健(1),無取詌(2),無取口哼(3)。健,貪也;詌,亂也;口哼,誕也。故弓調而後求勁焉(4),馬服而後求良焉,士信慤而後求知能焉。士不信慤而有多知能(5),譬之,其豺狼也,不可以身爾也(6)。語曰:『桓公用其賊(7),文公用其盜(8)。』故明主任計不信怒(9),暗主信怒不任計。計勝怒則強,怒勝計則亡。」

【註釋】

(1)健:強,指要強好勝的人。(2)詌(g • 4n • 贛):通「拑」、「鉗」。挾持,箝制,指用強力約

制對方。(3)啍(zh • &n • 諄):同「諄」,話多,指能說會道。(4)調:調和,指弓的強弱和箭的輕重相

協調。(5)有:通「又」。知:通「智」。(6)爾:通「邇」,近。(7)桓公:見71注(4)。用其賊:

指任用管仲為相。管仲曾謀殺過小白(桓公),所以說桓公用其賊。參見72注(2)、(3)及《韓非子·難

二》。(8)文公:晉文公,見114注(8)。用其盜:指任用寺人(宮廷內的近侍)披。披,一作勃鞮(“勃

鞮”兩音相合即為「披」),字伯楚。公元前655年,普獻公派寺人披追殺重耳(晉文公),寺人披

曾折斷了重耳的袖口。重耳出逃,後返國立為文公。寺人披卻前來求見,以告發呂甥、郤芮謀反事,

文公不記他斷袖之仇而接見了他,並聽從了他的話。以後又經常向寺人披諮詢。參見《左傳》(僖公

五年、二十四年、二十五年)及《韓非子·難三》。「桓公用其賊,文公用其盜」用來說明:如果是

信慤之士,即使是仇人也可任用。(9)任:任憑。計:計算,指計較對自己有利還是有害。信:任憑。

怒:憤怒,泛指感情。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說:「請問怎樣選取人才?」孔子回答說:「不要選取要強好勝的人,不要選取箝制別人的人,不要選取能說會道的人。要強好勝的人,往往貪得無厭;箝制別人的人,往往會犯上作亂;能說會道的人,往往會弄虛作假。所以弓首先要調好,然後才求其強勁;馬首先要馴服,然後才求其成為良馬;人才首先要忠誠老實,然後才求其聰明能幹。一個人如果不忠誠老實卻又非常聰明能幹,打個比方,他就是豺狼啊,是不可以使自己靠近他的呀。俗話說:『齊桓公任用逆賊,晉文公任用強盜。』所以英明的君主根據利害得失來選用人而不憑感情用事,昏庸的君主憑感情來選用人而不根據利害得失。對利害得失的計較超過了感情用事就會強盛,感情用事超過了對利害得失的計較就會滅亡。」

597講:

317定公問于顏淵曰(1):「東野子之善馭乎(2)?」

顏淵對曰:「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將失(3)。」

定公不悅,入謂左右曰:「君子固讒人乎?」


  
三日而校來謁,曰:「東野畢之馬失。兩驂列(4),兩服入廄。」定公越席而起曰:「趨駕召顏淵(5)!」

顏淵至。定公曰:「前日寡人問吾子,吾子曰:『東野畢之馭,善則善 矣。雖然,其馬將失。』不識吾子何以知之?」

顏淵對曰:「臣以政知之。昔舜巧於使民,而造父巧於使馬(6)。舜不窮其民,造父不窮其馬,是以舜無失民(7),造父無失馬也。今東野畢之馭,上車執轡,銜體正矣;步驟馳騁,朝禮畢矣(8);歷險致遠,馬力盡矣。然猶求馬不已,是以知之也。」

定公曰:「善!可得少進乎?」

顏淵對曰:「臣聞之:『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

【註釋】

(1)定公:魯定公,名宋,公元前509年~前495年在位。顏淵:見27116注(3)。(2)東野子:

魯定公時善於馴馬駕車的人,氏東野,名畢,「子」是古代對人的尊稱。(3)失(y • @義):通「逸」,

奔逃。(4)驂(c • 1 n • 參):古代用三匹馬或四匹馬拉車,兩旁的馬叫「驂」,中間的馬叫「服」。列:

同「裂」。(5)趨(c • )促):通「促」。(6)造父:見816注(1)。(7)《集解》無「以」,據《韓詩外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