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305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305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305頁

朗讀:

格物格字,當訓合格之格。凡物之要者,莫切乎身心,物之大者,莫過於家國天下。人之所學,莫非身心家國天下之事。然事物莫不有理,而萬物皆備於我,則物理具於吾心。

學者以吾心之理,格合事物之理,是曰格物。若訓為至,則為物至而後知,至不成文義也。(《大學》)


  

告曾子以道言,謂一理貫萬事,理即體,事即用。告子貢以學言,謂一心貫萬理,心者氣之靈,理者心之德。

一日克己復禮,一日以成功之大綱言,四勿以日日用功之節目言,譬之一好地方,有寇生發,日日要當克勝他,及至一日盡克勝了,而復卻好地方,則天下皆知其地方好了。朱子補傳「一旦豁然貫通」,即此一日義同。

天理寓於人曰性,猶源泉入於川曰流。然理無不善,而人之氣稟有清濁;泉無不潔,而川之泥質有沙淤。故人之始生,氣之清濁未甚見,及其長而習於善,則清者愈清,習於惡,則濁者愈濁。如川之始達,泥之澄渾未甚分,及其遠也,積於沙者,則澄者愈澄,汩於泥者,則渾者愈渾矣。

故性近習遠。(以上《論語》)

浩氣是心窩中一點虛靈之氣,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人能事事合宜,則心無愧怍而天理純全,斯可識浩然之氣象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此浩氣塞於天地之間也。

義者人心之裁製,氣之主也,即所謂志帥也。道者事理之當然,氣之行也,即所謂道路也。

萬物皆備於我,物理具於吾心也。以吾心之理,處物合宜,即義也。此之謂體用。(以上《孟子》)

《堯典》以親九族,即齊家也。止謂本宗九世,上至高,下至玄,自三而五,自五而九,上殺,下殺,旁殺,而人道竭矣。豈有外姓之謂族乎?故《爾雅》別外姻曰母黨,妻黨。(《書》)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言天之生人,有是事則有是理。如視必明,聽必聰,色必溫,貌必恭,言必忠,而有即必也。民之秉彞,好是懿德,言人之有己,行此常事,故思此常理。如視思明,德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而好即思也。

蓋事者道之用,理者道之體,故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詩》)

古者諸侯之別子之子孫,嫡派為大宗,其庶子為小宗。若小宗絶,不為立後,惟大宗絶,則以支子立後。蓋大宗是尊者之統,不可絶也。今制大宗絶立後,小宗絶不立後,奈庶民不知朝廷之制,凡庶子絶,皆令過繼,只是爭取財產爾。

古昔吉服,殺縫向外,以便體;後王致飾,殺縫向內為吉服,以外削外緝者為凶服。

苴,束茅也,所以代神置於神席幾東,祭時佐食取黍稷,祝取觶祭於苴,而祭畢棄之,即老氏所云芻狗也。今朱子家禮,乃束茅置沙于饌食前酎酒,似與古禮命祝祭酒意同。

周公祭泰山,召公為屍,今之神有土木偶及遺像,皆古人立屍之遺意歟?(以上《儀禮》)

文毅羅一峰先生倫

羅倫字彞正,學者稱一峰先生。吉之永豐人。舉成化丙戌進士,對策大廷,引程正公語,人主一日之間,接賢士大夫之時多,親宦官宮妾之時少。執政欲節其下句,先生不從。

奏名第一。授翰林修撰。會李文達奪情,先生詣其私第,告以不可。待之數日,始上疏歷陳起複之非,為君者當以先王之禮教其臣,為臣者當據先王之禮事其君。

疏奏遂落職,提舉泉州市舶司。明年召還,復修撰,改南京,尋以疾辭歸,隱於金牛山,注意經學。

《周易》多傳註,間補己意。《禮記》彙集儒先之見,而分章記禮,則先生獨裁。《春秋》則不取褒貶凡例之說,以為《春秋》緣人以立法,因時以措宜,猶化工焉,因物而賦物也,以凡例求《春秋》者,猶以畫筆摹化工,其能肖乎?戊戌九月二十四日卒,年四十八。正德十六年,贈左諭德,謚文毅。

先生剛介絶俗,生平不作和同之語,不為軟巽之行,其論太剛則折,則引蘇氏之言曰:「士患不能剛爾,折不折天也。太剛乎何尤?為是言者,鄙夫患失者也。」家貧,日中不能舉火,而對客談學不倦。高守贈以綈袍,遇道殣,輒解以瘞之。


  
嘗欲倣古置義田,以贍族人,邑令助之堂食之錢,先生曰:「食以堂名,退食於公之需也,執事且不可取,何所用與?」謝而弗受。凍餒幾於死亡,而一無足以動於中。若先生庶幾可謂之無慾矣。先生與白沙稱石交,白沙超悟神知,先生守宋人之途轍,學非白沙之學也,而皭然塵垢之外,所見專而所守固耳。

章楓山稱:「先生方可謂之正君善俗,如我輩只修政立事而已。」其推重如此。

語要

子路論為國,而其言不讓,夫子哂之。況直居其位而不讓乎?登降作止飲食不辭焉,人皆以為非也,榮以爵而不辭焉,人不以為非也。非其小而不非其大,何也?

治己必先治心,心者舟之柁也,欲正其舟,而不正其柁,可乎?

伯恭居喪授徒,子靜極以為非,今日便子靜在,恐亦不敢以為非也。

居喪須避嫌疑,不可自信而已。古人之受汙者,多以此,人或以是汙之,亦無路分說也。

進善無足處,有足便小了。臧否人物,此是一件不好勾當。稱善雖是美事,然必見得透,恐為偽人所罔。

所以為聖賢,不必刪述定作,如孔子折衷群聖,以垂憲萬世也。不過求之吾心,致慎於動靜語默、衣服飲食、五倫日用,以至辭受取捨、仕止久速,無不合乎聖賢已行之成法而已。

君子視人猶己,以義處己,不以義處人,非君子之道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