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264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264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264頁

朗讀:

靜坐工夫,正要天機流行,若是把定無念,即此是念,窒塞天機,竟添一障。且好惡與人相近,與見孺子入井,有怵惕惻隱之心,盡屬動處,何曾把定無念?蓋一陰一陽謂道,繼善成性,乃是天則。合下是個聖人之資,稟天地至中至和之氣以生,性道流行,止於至善,何動何靜?只為吾人稟氣,不免有偏勝去處,旦晝紛紛,客氣浮動,念慮相仍,盡屬軀殼,間有良心透露,去處也自混過,旋復埋沒,故程子靜坐之說,正欲和靖於靜中透露天機,庶幾指點下手工夫,方有着落。其說實自孟子夜氣四端發揮出來。

雖然,天德不可強見,須涵泳從容,不着一物,優而游之,厭而飫之,恍然而悟,攸然而得,方是實見。此則所謂莫見莫顯,人所不知而己獨知之者。只此意流行不塞,便是王道。吾輩但得此意常在,不令埋沒,即就日用感應正處識取亦得,不必拘拘專任靜坐間耳。


  

(《與楊朋石》)

古今天下人才不相上下,闢如倉公之笥,藥食品類,與今天下之毉之笥,不甚相遠也,而其生人殺人之功頓殊。察脈診病,主方用藥,有當有不當耳。居今之時,治天下之事,苟使盡當天下之才,輓回之勢,當必有可觀,未可遂謂今天下盡無人也。(《與歐陽南野》)

不肖妄意聖學,嘗從諸賢之教,作大公順應工夫,日用應酬,胸中頗覺定靜。久久從容校勘,雖有一二偶合去處,然以揆之聖賢之道,以為便只如此,則盡未也。因而不能自信,反求其故。又三十餘年,始悟心同形異,知愚賢不肖之所自生。

以氣質有蔽之心,只持無念,便作大公順應,此其所以終身由之,而不可以底于道也。(《答周都峰》)

昔人謂安土敦仁,天下一人而已。蓋種種病痛,都從自家軀殼上生。試從天下一人上理會,東西南北,到處即家,進退窮通,何往非我?如此省卻多少魔障。(《答趙雪屏》)

來諭:「性無氣質,知有聞見,氣質不能累性,良知必藉聞見而後致。」愚不敢以為然。夫聞見者,形氣之所感發也。形氣不偏,合下盡如聖人,隨感而應。

此雖紛華波蕩之中,猶自無聲無臭,上天之載,於是乎存,而何聞見之與有?若或氣質偏勝,則感應失中,此其軀殼物而不化之氣,暗着心體,所以往往自謂聲臭俱寂,而不知其閉目靜坐,猶自墮落聞見。學問思辨,兀兀窮年,終日終身,只逐聞見上奔走,良知之致,又將焉藉哉!竊見古來聖賢,求仁集義,戒懼慎獨,格致誠正,千言萬語,除卻變化氣質,更無別勾當也。(《復王損齋》)

《易》言直內方外,《通書》言靜虛動直,皆兼舉互言,畢竟是有內有外,有靜有動,欲一之不能。若固儱侗不分,以為一則言靜不必言動,言內不必言外,言動與外,不必又言靜與內。致一之功,要有不在區區分上求同,而有無隱顯,通一無二,乃必有道矣。心也者,陰陽五行之中也。

有無隱顯,一以貫之,理也。孰非心者?氣質偏駁,則感應失中,內外動靜不得其理,而一之道病。是故君子隨分致力,直之方之,虛之直之,理得心存,氣變質化,無內外,無動靜,純一不二,而學之能事畢矣。然則存省之旨,亦何病於致一哉?世之學者,不責支離之病于氣質,而求一於虛直直方之間,迺責支離於內外動靜,必求合□並於分以致一,此其所以言愈神而道愈遠,功愈密而幾愈離也。

(《與黃滄溪》)

方今吾輩學問,不可謂盡無豪傑之才、真切之士出於其間,只為學術欠明,往往一出門來,便以見成聖人認在身上,卻不去實反之身心,極深研幾,以求自得,是以自謂物來順應,而不知已離大公之體,自謂感而遂通,而不知非復天下之故。所以《中庸》卒章,既言學者立心為己,而繼之以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意可識矣。(《答謝顯》)


  
近與一學者詩云:「直須對境無差錯,方是山中善讀書。」仲木究竟此學有年,方今曾自視對境何如?《大學》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今之為政者,其當官未必盡不如古人,要之其清其慎其勤,緣只是做官,曷嘗有保赤子之心在此?所以雖極力綳把支持,而卒不免于弊也。(《答沈仲木》)

《詩》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只今吾子但有好惡念頭,須從父母心中流出,方是實學。(《答趙敏行》)

竊嘗以奕喻之:羲畫八卦,是棋盤定局;文王八卦,又說出一個行路,車是直行,馬是日行,象是田行之類;《周易》六十四卦,如對局下棋,又說出一棋勢變處,是如此時,要如此行,是如彼時,又要是如彼行。《雜卦傳》卻是發明《周易》卦變,只是一個吉凶消長進退存亡之道,是故六十四卦者,三十二卦闔闢之謂也。有吉有凶,有消有長,有進而存,有退而亡,是故剛柔、憂樂、與求、見雜、起止、盛衰之類,種種不同,而其為一闔一闢,一往一來,無非道之變動。夫子觀時察變,其于《易》也思過半矣。

(《答詹孟仁》)

太極之極,即下文陽極生陰,陰極生陽之極。極處便是生處,此陰陽統會之中,所為天地之心,不動不靜之間是也。故言《易》有太極,陽為陰根,陰為陽根,一理流行,生生不息。是則動靜無端,陰陽無始,故言太極本無極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