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177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177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177頁

朗讀:

《鄉飲酒》為賓興而舉,雖曰「鄉飲」,實王朝之禮也。故其樂歌,先王事,後家事。始歌《四牡》、《皇華》、《鹿鳴》,臣道也;次《南陔》、《白華》、《華黍》,子道也;次間《魚麗》、《由庚》、《嘉魚》、《崇丘》、《南山》、《由儀》,自臣道而推之治國之事也;次合《關雎》、《葛覃》、《卷耳》、《鵲巢》、《采蘋》、《采蘩》,自子道而推之齊家之事也。至於《鄉射》,則州長所以演其鄉子弟,而未及於王事,止歌《關雎》以下而已。

蓋臣子之筮仕,必有先公後私之心,然後有事可做,此聖人之意也。


  

江河亦土也,得水以名,未嘗有水。水流相禪,一瞬不居,非江河之有也。人見江河之多水,而孰知非其有哉!惟其不有,是以能生,負舟充查,蕃魚長龍,為世之需也。沼者,有其水者也,故留之,水性不遂,而生道息,故曰「江河競注而不流」。

生之謂性,性即氣也,言氣則不必言性。伊川曰:「論性不論氣不備。」是二性也。剛柔氣也,即性也。

剛有善者焉,有不善者焉,柔有善者焉,有不善者焉,皆性也。試以不善者言之,剛之惡,必為強梁而不為陰忮,柔之惡,必為陰忮而不為強梁。陰忮者習也,其不能互為者,以其根於性也。使其人一旦蟠然焉,則剛者必為爽闓,而不能為縝密,柔者必為縝密,而不能為爽闓,是亦性矣,故曰「善惡皆天理也」。

三代而上,體統正,論議明,不惟君子有可用,雖小人亦有可用。性非瓦礫,雖小人亦有寸長可用,上有主張之者,則亦掩庇其醜,以技奉上之慾。今之星卜醫巫,皆出羲、農,豈其自為之算五行、嘗百草哉?亦眾人之能也。後世則不然,不惟君子無以展佈,雖小人亦無以展佈。

彼小人者,雖無恁大見識,就其所藴,亦必平生之志,欲有立於天下。但秕政之朝,蹊徑不一,內以彌縫婦寺之間,外以揣摩人主之隱,精神心術竭盡於此,以博其富貴榮寵之私,幾時能展佈其平生之一二?人見李林甫在位十九年,以為志無不行,不知幾時行得一事?蓋其精力機巧,能使祿山懾服,假使得用其才,亦足以制范陽之命。然其心方內蠱君欲,外抗楊釗,晝夜之力,窮於蹊徑,何嘗得少用其才?嗚呼!鼓舞作用之人才,非聖人,其孰能之?

人畜羊豕,逐豺虎,善惡至明矣。其所謂善惡,抑物之情耶?人之情耶?羊豕以其利於己也而愛之,豺虎以其害於己也而憎之,非天之生物,果有所擇也。天之賦物,惟有生理,騶虞之不殺,豺虎之食人,總是率性,於人有何恩怨?但鳥獸不可與同群,為人計者,惟遠之而已。周公驅猛獸,程子放蝎,皆不殺之。

此處須理會天之生人生物,是生理也;其為人,為羊豕,為豺虎,是各正性命也。豺虎而不吞噬,則何以為生哉?且人之畜羊豕也,豈惟愛之,亦噬之而已矣。佛戒殺,聖人不戒殺,此處難 愛憎字。或曰:「人之食鳥獸也,亦大之噬小與?”余曰:“大豈能噬小,鼠之食肉,鳥之啄牛,蠅蚋之食人,豈盡噬小哉!此理相循無端,人不能泥,泥則無易矣。」

方長不折,非止愛物,只自養仁,不獨賢者有此心也。今人見折花將 ,便自不忍;及斬刈合抱,就以為當然,了無顧惜。其不忍之心,沒於見材之可用也,有欲故也。惟有欲便不能充。

[清] 黃宗羲

卷二十八 楚中王門學案

前言

楚學之盛,惟耿天台一派,自泰州流入。當陽明在時,其信從者尚少。道林、闇齋、劉觀時出自武陵,故武陵之及門,獨冠全楚。觀徐曰仁同遊德山詩,王文鳴應奎、胡珊鳴玉、劉瓛德重、楊礿介誠、何鳳韶汝諧、唐演汝淵、龍起霄止之,尚可攷也。

然道林實得陽明之傳,天台之派雖盛,反多破壞良知學脈,惡可較哉!

僉憲蔣道林先生信

蔣信字卿實,號道林,楚之常德人。少而端嚴,盛暑未嘗袒裼。不信形家術,母歿,自擇高爽之地以葬。登嘉靖十一年進士第。


  
授戶部主事,轉兵部員外郎。出為四川僉事,興利除害,若嗜欲。有道士以妖術禁人,先生召之,術不復驗,寘之於法。陞貴州提學副使。

建書院二所,曰正學,曰文明,擇士之秀出者,養之於中,而示以趨向,使不汩沒於流俗。龍場有陽明祠,置祭田以永其香火。湖廣清浪五衛諸生鄉試,去省險遠,多不能達,乃增貴州解額,使之附試。尋告病歸。

御史以擅離職守劾之,削籍。後奉恩例,冠帶閒住。先生築精舍於桃花岡,學徒雲集,遠方來者,即以精舍學田廩之。先生危坐其中,絃歌不輟,惟家祭始一入城。

間或出遊,則所至迎請開講。三十八年十二月庚子卒,年七十七。屬纊時作詩曰:「吾儒傳性即傳神,豈向風埃滯此身?分付萬桃岡上月,要須今夜一齊明。」

先生初無所師授,與冀闇齋考索於書本之間。先生謂:「《大學》知止,當是識仁體。”闇齋躍然曰:「如此則定靜安慮,即是以誠敬存之。」陽明在龍場,見先生之詩而稱之,先生遂與闇齋師事焉。

已應貢入京師,師事甘泉。及甘泉在南雍,及其門者甚眾,則令先生分教之。先生棄官歸,甘泉游南嶽,先生從之彌月。後四年入廣東,省甘泉。

又八年甘泉再游南嶽,先生又從之。是故先生之學,得於甘泉者為多也。先生初看《論語》與《定性西銘》,領得「萬物一體,是聖學立根處」。三十二、三時病肺,至道林寺靜坐,久之,並怕死與念母之心俱斷。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