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知錄 - 158 / 271
中國哲學類 / 顧炎武 / 本書目錄
  

日知錄

第158頁 / 共271頁。

 大小:

 第158頁

朗讀:

《元史》:「姚燧以文就正于許衡,衡戒之曰:『弓矢為物,以待盜也,使盜得之,亦將待人。文章固發聞士子之利器,然先有能一世之名將何以應人之見役者哉。非其人而與之,與非其人而拒之,均罪也,非周身斯世之道也。吾觀前代馬融,懲于鄧氏,不敢復違忤勢家,遂為梁冀草奏。李固又作《大將軍西第頌》,以此頗為正直所羞。徐廣為祠部郎時,會稽王世子元顯錄尚書,欲使百僚致敬,台內使廣立議,由是內外並執下官禮,廣常為愧恨。陸游晚年再出,為韓詫冑撰《南園閲古泉記》,見譏清議。朱文公嘗言其能太高,跡太近,恐為有力者所牽輓,不得全其晚節。是皆非其人而與之者也。夫禍患之來,輕於恥辱,必不得己,與其與也寧拒。至乃儉德含章,其用有先乎此者,則又貴知微之君子矣。」少年未達,投知求見之文亦不可輕作。《韓昌黎集》有《上京兆尹李實書》,曰:「愈來京師,于今十五年。所見公卿大臣不可勝數,皆能守官奉職,無過失而已。未見有赤心事上,憂國如家如閣下者。今年以來,不雨者百有餘日,種不入土,野無青草,而盜賊不敢起,價不敢貴,百坊百二十司六軍二十四縣之人皆若閣下親臨其家,老好宿臓,銷縮摧沮,魂亡魄喪,影滅跡絶,非閣下條理鎮服,布宣天于威德,其何能及此。」至其為《順宗實錄》,書貶京兆尹李實為通州長史,則曰:「實諂事李齊運,驟遷至京兆尹,恃寵強腹,不顧文法。是時春夏旱,京畿乏食,實一不以介意,力務聚斂徵求,以給迸奉。每奏對輒曰:‘今年雖旱、而儀甚好。』由是租稅皆不免,人窮至壞屋賣瓦木,貸麥苗以應官。陵轢公卿已下,隨喜怒,誣奏遷黜,朝廷畏忌之。嘗有詔免畿內逋租,實不行,用詔書征之如初,小勇于殺害,人吏不聊生。至譴,市裡歡呼,皆袖瓦礫,遮道伺之,實由間道獲免。」與前所上之書迥若大淵矣。豈非少年未達,投知求見之文,而不自覺其失言者邪?後之君子,可以為戒。

○假設之辭古人為賦,多假設之辭。序述往事,以為點綴,不必一一符同也。子虛、亡是公、烏有先生之文,已肇始於相如矣。後之作者實祖此意,謝莊《月賦》「陳王初喪應、劉,端憂多暇,」又曰:「抽毫進牘,以命仲宣。」按王粲以建安二十一年從征吳,二十二年春道病卒。徐、陳、應、劉一時俱逝,亦是歲也。至明帝太和六年,植封陳王,豈可椅掖史傳,以議此賦之不合哉。庚信《枯樹賦》既言殷仲文出為東陽太守,乃復有桓大司馬,亦同此例。而《長門賦》所云,陳皇後復得幸者,亦本無其事。徘諧之文不當與之莊論矣。


  

陳後復幸之雲,正如馬融《長笛賦》所謂「屈平適樂國,介推還受祿」也。

○古文未正之隱陸機《辨亡論》,其稱晉軍,上篇謂之「王師」,下篇謂之「強文信國《指南錄序》中“北」字皆「鹵」字也。後人不知其意,不能改之,謝皋羽《西台慟哭記》,本當雲「文信公」,而謬雲「顏魯公」,本當雲「季宋」,而云「季漢」。凡此皆有待于後人之改正者也。胡身之注《通鑒》,至二百八十捲石敬瑭以山後十六州賂契丹之事,而云「自是之後遼滅晉,金破宋」,其下闕文一行,謂蒙古滅金取宋,一統天下,而諱之不書,此有待于後人之補完者也,漢人言《春秋》所貶損大人當世君臣有威權勢力者,其事皆見于書,故定、哀之間多微辭矣,況于易姓改物,制有華夏者乎。孟子曰:「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習其讀而不知,無為貴君子矣。」

鄭所南《心史》書文丞相事,言公自序本末,未有稱彼曰「大國」、曰「丞相」,又自稱「天祥」,皆非公本語,舊本皆直斥彼酋名。然則今之集本或皆傳書者所改。

《金史‧紇石列牙吾塔傳》「北中亦遣唐慶等往來議和」,《完顏合達傳》「北中大臣以輿地圖指示之」,《完顏賽不傳》「按春自北中逃回」。「北中」二字不成文,蓋「鹵中」也,修史者仍金人之辭未改。

《晉書》劉元海、石季龍,作史者自避唐諱,後之引書者多不知而襲之,惟《通鑒》並改從本名。


  
●卷二十

○非三公不得稱公《公羊傳》曰:「天子三公稱公,王者之後稱公。」天子三公稱公,周公、召公、畢公、毛公、蘇公是也。王者之後稱公,宋公是也。杜氏《通典》曰:「周制,非二王之後,列國諸侯其爵無至公者。春秋有虞公、州公,或因殷之舊爵,或嘗為天子之官,子孫因其號耳,非周之典制也。東遷而後,列國諸侯皆僭稱公。」夫子作《春秋》而筆之於書,則或公或否。生不公,葬則公之;列國不公,魯則公之,於是天子之事與人臣之禮並見于書,而天下之大法昭矣。漢之西都有七相五公,而光武則置三公,之文如鄧公禹、吳公漢、伏公湛、宋公宏、第五公倫、牟公融、袁公安、李公固、陳公寵、橋公玄、劉公寵、崔公烈、胡公廣、王公龔、楊公彪、苟公爽、皇甫公嵩、董公卓、曹公操,非其在三公之位,則無有書公者:《三國志》若漢之諸葛公亮、魏之司馬公懿、吳之張公昭、顧公雍、陸公遜,《晉書》若衛公、張公華、王公導、庾公亮、陶公侃、謝公安、桓公溫、劉公裕之類,非其在三公之位,則無有書公者。史至于唐而書公,不必皆尊官。泊乎今日,志狀之文,人人得稱之矣。籲,何其濫與!何其偽與!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