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知錄 - 85 / 271
中國哲學類 / 顧炎武 / 本書目錄
  

日知錄

第85頁 / 共271頁。

 大小:

 第85頁

朗讀:

《宋史‧律歷志》:大宗淳化三年三月,詔曰:「《書》雲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所以建國經而立民極也。國家萬邦咸義,九賦是均。顧出納于有司,系權衡之定式。如聞黍之制。或差毫釐,錘鈎為奸,害及黎庶,宜令詳定稱法,著為通規。」事下有司。監內藏庫崇儀使劉蒙、劉承:「太府寺舊銅式,自一錢至十斤,凡五十一,輕重無準。外府藏受黃金,必自毫釐計之。或自錢始,則傷于重。」遂尋本末,別製法物。至景德中,承加參定,而權衡之制益為精備。其法蓋取《漢志》子谷為則,廣十黍以為寸,從其大樂之尺就成二術。因度尺而求氂,自積黍而取縈以氂、縈一錢半及一兩等二稱。各懸三毫,以星準之。等一錢半者,以取一稱之法。其衡合樂尺一尺二寸,重一錢,錘重六分,盤重五分。初毫星準半錢,至梢總一錢半,析成十五分,分列十氂;中毫至梢一錢,析成十分,分列十氂;末毫至梢半錢,析成五分,分列十氂。等一兩者亦為一稱之則,其衡合樂尺一尺四寸,重一錢半,錘重六錢,盤重四錢。初毫至梢布二十四銖,下別出一星,星等五縈中毫至梢五錢,布十二銖,銖列五星,星等二縈。末毫至梢六銖,銖列十星,星等一縈。以禦書真、草、行三體。淳化錢較定,實重二銖四縈,為一錢者。以二千四百得十有五斤,為一稱之則。其法初以績黍為準,然後以分而推忽,為定數之端。故自忽、絲、毫、厘、黍、縈、銖,各定一錢之則。毫則百,氂則十。轉以十倍倍之,則為一錢。黍以二千四百杖為一兩,縈以二百四十,銖以二十四,遂成其稱。稱合黍數,則一錢半者,計三百六十黍之重,列為五分,則每分計二十四黍。又每分析為一十氂,則每氂計二黍十分黍之四,每四毫一綫六忽有差為一黍,則氂、縈之數極矣。一兩者,合二十四銖,為二千四百黍之重。每百黍為銖,二百四十黍為二銖四縈,二銖四縈為錢,二縈四黍為分,一縈二黍重五氂,六黍重二氂五毫,三黍重一氂二毫五絲,則黍縈之數成矣。先是,守藏吏受天下歲輸金幣,而太府權衡舊式失準,得因之為奸,故諸道主者坐逋負而破產者甚眾。又守藏更代,校計爭訟,動必數載。至是新制既定,奸弊無所措,中外以為便。是則今日以十分為錢,十錢為兩,皆始於宋初所謂新制者也。

○十分為錢古時分乃度之名,非權之名。《說文》:「寸,十分也。」《隋書‧律歷志》引《易緯通卦驗》:「十馬尾為一分。」《說苑》:「度、量、權、衡以粟生。十粟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孫子算術》:「蠶所吐絲為忽,十忽為秒,十秒為毫,十毫為氂為分,十分為寸。」《漢書‧律歷志》:「本起黃鐘之長,以子谷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黍為黃鐘之長,一黍為一分,十分為一寸。」此皆度之名。《淮南子》:「十二{艹票}當一粟,十二粟而當一分,十二分而當一銖,十二銖而當半兩,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石。」此則權之名。然以十二分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則小於今之為分者多矣。


  

陶隱居《名醫別錄》曰:「古稱惟有銖、兩,而無分名。今則以十黍為一銖,六銖為一分,四分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李杲曰:「六銖為一分,即今之二錢半也。」此又以二錢半為分,則隨人所命而無定名也。

○黃金漢時黃金上下通行。故文帝賜周勃至五千斤;宣帝賜霍光至七千斤;而武帝以公主妻欒大,至賫金萬斤;衛青出塞,斬捕首虜之士,受賜黃金二十餘萬斤;梁孝王薨,藏府余黃金四十餘萬斤;館陶公主近幸董偃,令中府曰:「董君所發,一日金滿百斤,錢滿百萬,帛滿千區,乃白之。」王莽禁列侯以下,不得挾黃金,輸禦府受直。至其將敗,省中黃金萬斤者為一匱,尚有六十匱;黃門鈎盾藏府中尚方處,處各有數匱。而《後漢‧光武紀》言:「王莽末,天下旱蝗,黃金一斤易粟一斛。」是民間亦未嘗無黃金也。董卓死,塢中有金二三萬斤,銀八九萬斤。昭烈得益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金各五百斤,銀千斤。《南齊書‧蕭穎冑傳》:「長沙寺僧業富沃,鑄黃金為龍數千兩,埋土中,歷相傳付,稱為下方黃鐵,莫有見者。潁冑起兵,乃取此龍以充軍實。」《梁書‧武陵王紀傳》:「黃金一斤為餅,百餅為,至有百。銀五倍之。」自此以後,則罕見于史。《尚書》疏:「漢魏贖罪,皆用黃金。後魏以金難得,令金一兩收絹十匹。今律乃贖銅。」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