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 - 131陸機《文賦》的序言說:「余每觀才士之作,竊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辭,良多變矣。妍蚩好惡,可得而言。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故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論作文利害之所由。」這一段話清楚地說明他創作《文賦 ...
中國文學史 - 132《文心雕龍》是劉勰三十幾歲時的作品,創作於齊代。他雖然早年就博通佛教經論,但從這部書來看,他前期的思想基本是儒家,他在《序志》、《諸子》、《程器》等篇中表述自己的人生觀,也是「窮則獨善以垂文,達則奉時以騁績」的儒家觀點。在《序志篇》裡他說: ...
中國文學史 - 133在總論五篇中,他闡明了全書理論的基礎。《原道篇》根據《易經‧繫辭》的天道自然觀念來說明文章「與天地並生」,「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是合乎「自然之道」的。「有心之器」所創作的美麗的文章,是龍鳳、虎豹、雲霞、草木等「鬱然有彩」的「無識之物」的 ...
中國文學史 - 134(一)他初步地建立了用歷史眼光來分析、評論文學的觀念。用他的話說,就是「振葉以尋根,觀瀾而溯源」。在《時序篇》裡,他首先注意從歷代朝政世風的盛衰來系統地探索文學盛衰變化的歷史根源。例如他論建安文學「雅好慷慨」的風格出於「世積亂離,風衰俗怨」 ...
中國文學史 - 135(三)他從創作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總結了創作的經驗。在《神思篇》裡論創作構思過程,發展了陸機的觀點。他不僅有非常簡練生動的描繪,而且對作家構思過程中主觀的「神」和客觀的「物」之間的關係有比較準確的概括:「神居胸臆,志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辭 ...
中國文學史 - 136王績(585—644),字無功,自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稷山縣)人。他是隋代學者文中子王通之弟,在隋唐兩代都曾經出仕。他早年有過一些事業抱負,但是仕途一失意,就心灰意冷了,在群雄逐鹿的隋唐之際,他並沒有什麼積 ...
中國文學史 - 137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百丈游絲爭繞樹,一群嬌鳥共啼花。啼花戲蝶千門側,碧樹銀台萬種色。復道交窗作合歡,雙闕連甍垂鳳翼。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樓前相望不相知, ...
中國文學史 - 138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自幼具有豪俠浪漫的性格。少年時代曾閉門讀書,遍覽經史百家,樹立了遠大的政治抱負。二十四歲舉進士,上書論政,得到武后的重視,任為麟台正字,再遷為右拾遺。 ...
中國文學史 - 139這裡,美好理想無法實現的深沉的苦悶,借楚辭草木零落、美人遲暮的意境,宛轉蘊藉地表現出來。但是,他這種苦悶,在不同的時間境遇之下,又轉為憤激慷慨之音。如:
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才。感到思報國,拔劍起蒿萊。西馳丁零塞,北上單于台。登山見千里 ...
中國文學史 - 140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文學,到隋唐五代時期,發展到了一個全面繁榮的新階段,整個文壇出現了自戰國以來所未有的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局面。其中詩歌的發展,更達到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時間中,遺留下來的詩歌就將近五萬首,比自西周到南北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