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君子、小人:傳統觀點認為分別指履道方正的人和殉物邪僻的人,我認為當指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17)同:通作「惷(ch • ǔn • )」,愚蠢;這個意義後代寫作「蠢」。 (18)離:背離、喪失。 (19)素:未染色的生絹。 樸:未加工的木料。 「素樸」在這裡喻指本色。 (20)蹩躠(bi • éxu • ē):步履艱難、勉力行走的樣子。 (21)踶跂(zh • ìq • ǐ):足跟上提、竭力向上的樣子。 (22)澶(d • àn • )漫:放縱地逸樂。 (23)摘僻:繁瑣。 (24)純樸:完整的、未曾加過工的木材。 (25)犧(su • ō)尊:雕刻精緻的酒器。 「尊」亦作「樽」。 (26)珪璋:玉器;上尖下方的為珪,半珪形為璋。 (27)道德:這裡指人類原始的自然本性。 (28)仁義:這裡指人為的各種道德規範,與上句的「道德」形成對立。 (29)文采:文彩;錯雜華麗的色彩。 【譯文】 我認為善於治理天下的人就不是這樣。 黎民百姓有他們固有不變的本能和天性,織布而後穿衣,耕種而後吃飯,這就是人類共有的德行和本能。 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渾然一體沒有一點兒偏私,這就叫做任其自然。 所以上古人類天性保留最完善的時代,人們的行動總是那麼持重自然,人們的目光又是那麼專一而無所顧盼。 正是在這個年代裡,山野裡沒有路徑和隧道,水面上沒有船隻和橋樑,各種物類共同生活,人類的居所相通相連而沒有什麼鄉、縣差別,禽獸成群結隊,草木遂心地生長。 因此禽獸可以用繩子牽引着遊玩,鳥鵲的巢窠可以攀登上去探望。 在那人類天性保留最完善的年代,人類跟禽獸同樣居住,跟各種物類相互聚合併存,哪裡知道什麼君子、小人呢!人人都蠢笨而無智慧,人類的本能和天性也就不會喪失;人人都愚昧而無私慾,這就叫做「素」和「樸」。 能夠像生絹和原木那樣保持其自然的本色,人類的本能和天性就會完整地留傳下來。 等到世上出了聖人,勉為其難地去倡導所謂仁,竭心儘力地去追求所謂義,於是天下開始出現迷惑與猜疑。 放縱無度地追求逸樂的曲章,繁雜瑣碎地制定禮儀和法度,於是天下開始分離了。 所以說,原本沒被分割,誰還能用它雕刻為酒器!一塊白玉沒被破裂,誰還能用它雕刻出玉器!人類原始的自然本性不被廢棄,哪裡用得着仁義!人類固有的天性和真情不被背離,哪裡用得着禮樂!五色不被錯亂,誰能夠調出文彩!五聲不被搭配,誰能夠應和六律!分解原木做成各種器皿,這是木工的罪過,毀棄人的自然本性以推行所謂仁義,這就是聖人的罪過! 第38講: 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①,怒則分背相踶②。 馬知已此矣。 夫加之以衡扼③,齊之以月題④,而馬知介倪⑤、扼⑥、鷙曼⑦、詭銜⑧、竊轡⑨。 故馬之知而態至盜者⑩,伯樂之罪也。 夫赫胥氏之時(11),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12),鼓腹而游(13),民能以此矣。 及至聖人,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14),縣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15),而民乃始踶跂好知,爭歸於利,不可止也。 此亦聖人之過也。 【註釋】 ①靡(m • ó):通作「摩」,觸摩。 ②分背:背對著背。 踶(d • ì):踢。 ③衡:車轅前面的橫木。 扼:亦作「軛」。 叉馬頸的條木。 ④題:額。 「月題」即馬額上狀如月形的珮飾。 ⑤介:獨。 倪:睨,側目怒視之意。 一說「介」字為「兀」字之訛,「倪」通作「」;「兀」就是折,掙脫車的意思。 ⑥(y • īn • ):屈曲。 扼:軛。 扼指曲頸不伸,抗拒木軛。 ⑦鷙(zh • ì):兇猛。 曼:狂突。 鷙曼指馬兒暴戾不馴。 ⑧詭銜:意思是詭譎地想吐出口裡的橛銜。 ⑨竊轡:意思是偷偷地想脫出馬絡頭。 ⑩態(態):能。 盜:與人抗敵的意思。 (11)赫胥氏:傳說中的古代帝王。 (12)哺:口裡所含的食物。 熙:通作「嬉」,嬉戲。 (13)鼓腹:鼓着肚子,意指吃得飽飽的。 (14)屈折:矯造的意思。 匡:端正,改變。 (15)縣(xu • án • ):同「懸」。 跂:通作「企」,企望。 「縣跂」意思是空懸而不可企及。 【譯文】 第4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詳解》
第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