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大自然偉大而思慕它,哪裡及得上把它當作物資積蓄起來而控制它?順從自然而頌揚它,哪裡及得上掌握自然規律而利用它?盼望時令而等待它,哪裡及得上因時制宜而使它為我所用?依靠萬物的自然增殖,哪裡及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們根據人的需要來變化?思慕萬物而把它們當作與己無關的外物,哪裡及得上管理好萬物而不失去它們?希望瞭解萬物產生的原因,哪裡及得上佔有那已經生成的萬物?所以放棄了人的努力而寄希望于天,那就違背了萬物的實際情況。 第278講: 17.14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1)。 一廢一起,應之以貫。 理貫,不亂。 不知貫,不知應變。 貫之大體未嘗亡也。 亂生其差,治盡其詳。 故道之所善,中,則可從;畸,則不可為:匿(2),則大惑。 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則陷;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則亂。 禮者,表也。 非禮,昏世也;昏世,大亂也。 故道無不明,外內異表,隱顯有常,民陷乃去。 【註釋】 (1)貫:貫穿銅錢的繩索叫貫,引申指貫通古今的常規慣例。 此實指禮義而言。 (2)匿:通「慝」 (t • 8特),差錯的意思。 【譯文】 各代帝王都沒有改變的東西,完全可以用來作為政治原則的常規慣例。 國家有時衰微有時興盛,但君主都憑這種常規慣例去應付它。 治理好這種常規慣例,國家就不會混亂。 如果不瞭解這種常規慣例,就不知道如何應付變化。 這種常規慣例的主要內容從來沒有消失過。 社會的混亂,產生於這常規慣例的實施出了差錯;社會安定,全在於這種常規慣例的實施十分周詳。 所以,政治原則中那些被一般人看作為好的東西,如果符合這種常規慣例,就可以依從;如果偏離了這種常規慣例,就不可以實行;如果違反了這種常規慣例,就會造成極大的迷惑。 在水中跋涉的人用標誌來表明深度,如果這種標誌不明確,就會使人陷入深水淹死;治理民眾的君主用標準來表明政治原則,如果這種標準不明確,就會造成混亂。 禮制就是治理民眾的標準。 違反了禮制,就是昏暗的社會;昏暗的社會,就會大亂。 所以,政治原則沒有照不亮的地方,它對外對內都有不同的標準,對隱蔽之事或顯露之事都有永久不變的規定,那麼民眾的陷阱就可以除去了。 第279講: 17.15萬物為道一偏(1),一物為萬物一偏。 愚者為一物一偏,而自以為知道,無知也。 慎子有見于後,無見于先(2);老子有見于詘,無見于信(3);墨子有見于齊,無見于畸(4);宋子有見于少(5),無見于多。 有後而無先,則群眾無門;有詘而無信,則貴賤不分;有齊而無畸,則政令不施;有少而無多,則群眾不化。 《書》曰(6):「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 」此之謂也。 【註釋】 (1)道:指天地萬物的普遍法則,也就是整個宇宙發展的客觀規律。 《韓非子·解老》:“道者, 萬物之所以成也。 ”古人認為道是產生萬物的總根源,所以說「萬物為道一偏」。 (2)慎子:見2.6 注(3)。 後:指在後服從。 先:指在前引導。 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21.5),他只知道服從法制, 只是「上則取聽于上,下則取從于俗」(6.5),「推而後行,曳而後往」(《莊子·天下》),而不 知道任用賢人來立法以引導民俗,所以荀子說他「有見于後,無見于先」。 (3)老子:即老聃(d • 1 n • 丹),相傳是春秋時的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陽,號老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 邑東)人。 著有《老子》。 但也有人認為老子是指老萊子,或太史儋。 詘:同「屈」,彎曲,指抑退 忍讓。 信(sh • 5n • 申):通「伸」,伸直,指舒展抱負積極進取。 老子主張虛靜無為,「不敢為天下先」, 「直而不肆」,以柔勝剛。 所以說他「有見于詘,無見于信」。 (4)墨子:即墨翟,見6.4注(4)。 畸 (j • 9基):不齊,指等級差別。 墨子提倡「尚同」、「兼愛」(見《墨子》)而「僈差等」(見本書 6.4),主張平等而反對等級差別,所以說他「有見于齊,無見于畸」。 (5)宋子:即宋鈃,見6.4注 (4)。 少:指慾望少(見18.10)。 (6)引文見《尚書·洪範》。 【譯文】 第13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荀子註譯》
第1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