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8.
1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
1),惡天下之倍周也(
2)。履天子之籍(
3),聽天下之斷,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稱貪焉;殺管叔,虛殷國(
4),而天下不稱戾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稱偏焉。教誨、開導成王,使諭于道,而能掩跡于文、武。周公歸周、反籍于成王(
5),而天下不輟事周,然而周公北面而朝之。天子也者,不可以少當也,不可以假攝為也(
6)。能則天下歸之(
7),不能則天下去之。是以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惡天下之離周也。成王冠(
8),成人,周公歸周反籍焉,明不滅主之義也。周公無天下矣,鄉有天下(
9),今無天下,非擅也(
10);成王鄉無天下,今有天下,非奪也;變勢次序節然也(
11)。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
12),以弟誅兄而非暴也,君臣易位而非不順也(
13)。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業,明枝主之義,抑亦變化矣(
14),天下厭然猶一也(
15)。非聖人莫之能為,夫是之謂大儒之效。
【註釋】
(
1)武王:見
4.
12注(
12)。崩:古代天子死叫「崩」。成王:見
7.
4注(
7)。周公:見
5.
4注(
3)。
屏(b • !ng • 丙):庇護。一說「屏」猶「擁」(見《漢書·王莽傳》注),相傳周公曾抱著成王聽政。
及:繼承。屬:使……歸屬,統制。(
2)惡(W • )務):等於說「患」,擔心。倍:通「背」。(
3)履:
踐。籍:通「阼」,帝位。(
4)管叔:指周武王之弟叔鮮,他被封于管(位於今河南鄭州市),故史稱
管叔。虛:同「墟」。國:國都。殺管叔,虛殷國:武王滅商(殷)誅紂後,封紂的兒子武庚于殷以
統管殷的遺民,使管叔、蔡叔、霍叔監督殷民,叫做三監。武王死後,周公攝政,三監不服,與武庚
一起背叛周王朝。於是周公東征平叛,殺了管叔、武庚,將殷民遷到洛邑,使殷都成了廢墟。(
5)周:
指周家的天下,周王朝的統治權。反:同「返」,歸還。(
6)假攝:「假」和「攝」都是代理的意思。
(
7)能:能夠。它針對前兩句而言,既指有能力(年少則無能力),也指夠條件(假攝不合名分,不夠
條件)。周公擁戴成王而執政,則可兩全。(
8)冠(gu •
4n • 貫):古代的一種禮儀。參見
27.
98注(
2)。
(
9)鄉:通「」,從前,往日。(
10)擅:通「禪」,禪讓,古代帝王讓位給別人叫「禪」。(
11)變勢:
轉變君位,君權更替。節:節制,指禮法的制約。(
12)枝:旁支,指擁有繼位權的嫡長子以外的公子。
周公是武王之弟,非嫡長子,故稱「枝」。(
13)君臣易位:當時周公只是代理成王執政,並未為君,
成王也並未為臣。此文說「君臣易位」,是古人行文不經意處。(
14)抑:猶「雖」。參見《古書虛字
集釋》。(
15)厭(y •
1 n • 淹)然:安然。「厭」通「懕」,參見
8.
12注(
3)。
【譯文】
偉大的儒者所起的作用是:周武王去世時,成王還年幼,周公旦擁護成王而繼承武王之位來統轄天下,是因為他擔心天下人要背叛周家王朝。他登上了天子之位,處理天下的決策,心安理得地就像他本來就該擁有這樣的權力似的,而天下人並不說他貪婪;他殺了管叔,使殷國國都成了廢墟,但天下人並不說他凶暴;他全面控制了天下,設置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出於周王家族的姬姓諸侯就占了五十三個,但天下人並不說他偏私。他教誨、開導成王,使成王明白禮義之道,從而能踏着文王、武王的足跡繼續前進。周公把周家的天下和王位歸還給成王,而天下人並沒有停止事奉周王朝,然後周公才回到臣位上,北面而朝拜成王。天子這種職權,不可以讓年幼的人掌管,也不可以由別人代理行使。能負擔起這個重任,天下人就會歸順他;不能,天下人就會背離他。因此周公擁護成王而繼承武王之位來統轄天下,是怕天下人背叛周王朝。成王行了冠禮,已經成人,周公便把周家的天下和王位歸還給成王,以此來表明他不滅掉嫡長子的道義。於是周公就沒有統治天下的權力了。他過去擁有天下,現在沒有天下,這並不是禪讓;成王過去沒有天下,現在擁有了天下,這並不是篡奪;這是君權更替的法定次序受禮法節制而正應如此。所以周公以旁支的身份來代替嫡長子執政並不算超越本分,以弟弟的身分誅殺兄長管叔也不算殘暴,君與臣變換了位置也不算不順。周公憑藉天下人的同心合力,完成了文王、武王的事業,彰明了庶子與嫡長子之間的關係準則,雖然盡權變之能事,但天下卻安安穩穩地始終如一。除了聖人沒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這可以說是偉大的儒者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