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秦昭王說:「那麼儒者當了君主又怎麼樣呢?」
荀子說:「儒者當了君主,影響就廣大了。他在內心意志堅定;於是在朝廷上,禮節就會整飭;在官府中,法律準則、規章制度就會公正不阿;在民間,忠誠、老實、仁愛、利人等美德就會蔚然成風。做一件不義的事,殺一個無罪的人,而能取得天下,他也不幹。這種做君主的道義被人民相信了,傳遍了四面八方,那麼天下的人就會像異口同聲地歡呼一樣來響應他。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尊貴的名聲明顯卓著而天下得到了治理的緣故。所以近處的人歌頌他而且熱愛他,遠處的人竭力奔走來投奔他。四海之內就像一個家庭似的,凡是交通能到達的地方,沒有誰不服從。這可以稱作是人民的君長了。《詩》云:『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沒有哪個不服從。』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啊。儒者做臣民的時候像上述那樣,他當了君主就像這樣,怎麼能說他們對於人世間的國家沒有什麼益處呢?」
秦昭王說:「講得好。」
第
108講:
8.
4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
1)。曷謂中?曰:禮義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
2),君子之所道也。
【註釋】
(
1)比:順。中:正,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2)道:遵行。
【譯文】
古代聖明帝王的政治原則,是仁德的最高體現,因為他們是順着中正之道來實行它的。什麼叫做中正之道呢?我要說:禮義就是這種中正之道。我所謂的原則,不是指上天的運動規律,也不是指大地的變化規律,而是指人類所要遵行的準則,是君子所遵循的原則。
第
109講:
8.
5君子之所謂賢者,非能遍能人之所能之謂也;君子之所謂知者(
1),非能遍知人之所知之謂也;君子之所謂辯者,非能遍辯人之所辯之謂也;君子之所謂察者,非能遍察人之所察之謂也;有所止矣(
2)。相高下,視肥,序五種(
3),君子不如農人;通財貨,相美惡,辨貴賤(
4),君子不如賈人,設規矩(
5),陳繩墨,便備用(
6),君子不如工人。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相薦撙(
7),以相恥怍,君子不若惠施、鄧析(
8)。若夫謪德而定次(
9),量能而授官,使賢不肖皆得其位(
10),能不能皆得其官,萬物得其宜,事變得其應,慎、墨不得進其談(
11),惠施、鄧析不敢竄其察(
12),言必當理,事必當務,是然後君子之所長也。
【註釋】
(
1)知:通「智」。(
2)止:《集解》作「正」,據《群書治要》卷三十八引文改。(
3)序:次序,
指合理安排,不失農時。五種:即「五穀」,指黍、稷、豆、麥、稻,一說指黍、稷、豆、麥、麻,
此泛指各種莊稼。(
4)辨:《集解》作「辯」,據宋浙本改。(
5)設:措置,此指使用。(
6)便備用:見
9.
9注(
1)。(
7)薦:通「踐」。撙:見
7.
5注(
1)。(
8)惠施、鄧析:見
3.
1注(
8)。(
9)謪:同「商」,
計量,估量。(
10)「使」字直貫到「惠施、鄧析不敢竄其察」。(
11)慎、墨:見
2.
6注(
3)。(
12)竄:
使…得到容納。
【譯文】
君子的所謂賢能,並不是能夠全部做到別人所能做到的一切;君子的所謂智慧,並不是能夠全部知道別人所知道的一切;君子的所謂善辯,並不是能夠全部辯明別人所辯論的一切;君子的所謂明察,並不是能夠全部觀察到別人所觀察的一切;君子的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啊。觀察地勢的高低,識別土質的貧瘠與肥沃,安排各種莊稼的種植季節,君子不如農民;使財物流通,鑒別貨物的好壞,區別貨物的貴賤,君子不如商人;使用圓規和矩尺,彈劃墨綫,完善各種器具,君子不如工人。不顧是與非、對與不對的實際情況,互相貶抑,互相污辱,君子不如惠施、鄧析。至于評估德行來確定等級,衡量才能來授予官職,使有德與無德的人都得到應有的地位,有才能與沒有才能的人都得到應有的職事,使各種事物都得到適宜的處置,突發的事變都得到相應的處理,使慎到、墨翟不能推出他們的言論,惠施、鄧析不敢販賣他們貌似明察的詭辯,說話一定符合道理,做事一定符合要求,這些才是君子所擅長的。
第
110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