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哲學 / 明儒學案全書目錄
黃宗羲
明儒學案 - 381

形氣有生死,性無生死,性自太虛來,與太虛同體,附形氣而為性,形從太虛中結聚,故不離太虛之本然。譬如冰從水生,不離濕,所以性體與虛合也。形毀氣散之後,一點虛明不被情識牽纏,復還太虛去。若被情識牽纏,展轉汩沒,依舊化形化氣,少不得太虛本然仍在。 ...

明儒學案 - 382

蓋由之而後知之也。孟子謂「行不着,習不察」者,彼為終身由之而不知者發也。終身由之而不知,猶然不行不習,不由也。真能行習,未有不着察者也。 故道以行為本,聖人教諸子,不過尋常踐履躬行實地,其所謂正心誠意盡性知命者,已即在其中矣。 知與 ...


  
明儒學案 - 383

問「天地不二不測。”曰:“太極未判,渾渾沌沌,太極初判,一生兩分。兩抱一立,以為一而兩已形,以為兩而一方函,不可謂一,不可謂二,第曰不二。不二者,非一非二之名。 陽動陰靜,翕闢相禪,一以貫之,是曰不測。在人心,惟已發之和,與未發之中交致 ...

明儒學案 - 384

吳執禦字朗公,台州人也。崇禎間,由進士擢刑科給事中。初入考,選宜興令,其私人李元功邀致之,先生不往。御史袁弘勳,金吾張道浚,搏擊善類,太宰王永光主之。 先生劾其誨貪崇墨,宜避賢路,永光尋罷。上憂兵餉缺額,先生言:「今日言餉,不在創法,而 ...

明儒學案 - 385

嗣昌出辯曰:「臣不生於空桑,豈遂不知父母?臣嘗再辭,而明旨敦迫甚至,臣父而在,且不敢自有其身,況敢有其子乎?道周學行人宗,臣實仰企之。今乃謂不如鄭鄤,臣始太息絶望。鄤之杖母,行同梟獍,道周又不如鄤,何言綱常耶?」先生曰:「臣言文章不如鄭鄤。 ...

明儒學案 - 386

問:「前說萬物一體,未免是籠統說話。周、程說敬,延平說靜,唐、虞說中,此中皆不着一事一物,如要靜觀未發氣象,又放不得胞與源頭。”某云:“賢說極好,未發前,不看得天地萬物。已發後,必為天地萬物所倒。 此處格透,縱有蔽虧,是天地萬物影光相射 ...


  
明儒學案 - 387

聖門體道,在鄙夫面前說孝說弟,說敬說誠,說仁說義,得了一個,個箇貫得,只是學便不同也。如要學孝學弟,學敬學誠,學仁學義,亦何處貫串不得?試問諸賢,周公仰思待旦,夫子發憤忘食,此豈謂恕字擬議不透耶?讀書人再不要傍聲起影,如夢舊鹿,無一是也。 ...

明儒學案 - 388

諸賢都問:「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中間實指何物?」某亦未嘗分註,子貢有言:「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既有好古敏求四字,豈患空岐?錯下心目。 問:「孔、顏得力,發憤忘食,是何事?欲罷不能,又是何事?不過此一點知光包天括地, ...

明儒學案 - 389

命中不着一物,本來自足,初無空殖可言。無空殖,故無得失;無得失,故無億無忘。只是清虛澹薄,則與命較親;卜度經營,則與貨較親耳。世人言命,都在得失一邊,所以有殖有億,有氣數人事之差;哲人言命,在清虛一邊,所以無殖無億,無得失當否之慮,日往月來 ...

明儒學案 - 390

情是性之所分,性是情之所合,情自歸萬,性自歸一。古今惟有周、孔、思、孟識性字,楊、荀、周、程只識得質字,告子亦錯認質字耳。《易》云:「繼之者善,成之者性」,善繼天地,性成萬物。繼天立極,是性根上事,範圍曲成,是性量上事,善是萬物所得以生,性 ...


提示:


  





目前沒有閱讀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