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哲學 / 明儒學案全書目錄
黃宗羲
明儒學案 - 411

某與李先生見羅稍異者,以格物致知而知本,以知本為物格知至耳。至於主意,則在知止,工夫則在知本,一也。吾人日用,何曾頃刻離着格物?開眼便是,開口便是,動念便是。善格物者,時時知本,善知本者,時時格物,格透一分,則本地透一分,止地透一分耳。 ...

明儒學案 - 412

不見頭腦之人,盡饒有定靜工夫,如池沼之水,澄靜無汩,豈不號為清泉?然終不稱活水。 朱子於《四書集註》,悔其誤己誤人不小,又欲更定本義而未能。後人以信守朱說為崇事朱子,此徒以小人之心事朱子耳。 孟子說求放心,求仁也,不仁則心放,仁則心 ...


  
明儒學案 - 413

仁人心即本體,義人路即工夫。故舍其路而不由,便是放其心而不知求。章本清曰:「世之求心者,止欲守其默照之體,存其圓虛之神,好靜惡動,而于日用間親疏厚薄,是非可否,一切失其宰制化裁之宜,縱使恩怨平等,而于親親仁民愛物混然無別,謂之為仁可乎?謂為 ...

明儒學案 - 414

譬如一粒穀種,人人所有,只難得萌芽,既萌芽,又須萬分保護,培養到苗而秀,秀而實,方有收成。君子慎獨慎此。 性,靈明也;慎,真情也。率以誠落脈,修以明入門。 禪本殺機,故多好為鬥口語。儒者每染其毒而不自覺,何哉! 文介孫淇澳先生慎 ...

明儒學案 - 415

即一出一入,精神終不歸歇,思致終不精詳,擾擾茫茫,如何有得止時?三代以下,道術不明久矣,只節義一途,尚在人倫內,然已多不合道者。至說道德,即未免悠悠空曠,若功利辭章,更想不到人倫地位。鳴呼!何不於知止求之?(《知止》) 獨非獨處也,對面 ...

明儒學案 - 416

夫使才而果有「下愚」是,「有性不善」與「可以為不善」之說是,而孟子之言善非也。孟子謂「故者以利為本」,而荀子直謂「逆而矯之,而後可以為善」。此其非人人共知。但荀子以為人盡不善,若謂清賢濁愚,亦此善彼不善者也。 荀子以為本來固不善,若謂形 ...


  
明儒學案 - 417

中即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也,非天下之至中,不能持天下之至危,然非天下之至微,不足言天下之至中。戒慎恐懼,危微也;慎獨,精一也;致中和,允執中也。若謂心有兩,而以人心與道心對,則將以一去一而為中乎?將盡脫二者之外而為中乎?抑亦參和二者之間而為中乎 ...

明儒學案 - 418

夫天地寥廓,萬物眾多,所以感通其間,而妙鼓舞之神者,惟喜怒哀樂。如風雨露雷,造化所以鼓萬物而成歲;慶賞刑威,人主所以鼓萬民而成化也。造化豈必皆風雨露雷之時?人主亦豈必皆慶賞刑威之日?故說有未發之中,正見性之實存主處。今若以為空洞無物而已,是 ...

明儒學案 - 419

道由我,不睹不聞處戒慎,知人心即道。不見幾微間隔,方為不遠。《大學》說為人君,為人臣,為人父,為人子,與國人交,詳言人者,見仁敬孝慈信,非我自為也,是不遠人之義也。(《不願》) 有餘不足,聖人非從言行參酌,戒慎恐懼,直從不睹不聞之參酌, ...

明儒學案 - 420

予以為運行之動,非主宰之動也。《中庸》曰「地道敏樹」,是運行之動,所以合主宰之動也。天地之德,不分動靜;君子戒慎戒懼,原未嘗分動靜。(《天地》) 睹聞起念聰明便不固。大約聰明不固處,是賢處,是智處,是愚處,是不肖處。近世之慾固聰明者,非 ...


提示:


  





目前沒有閱讀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