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哲學 / 明儒學案全書目錄
黃宗羲
明儒學案 - 441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何故避性字不言?只為性不可指言也。蓋曰:「吾就性中之情藴而言,分明見得是善。」今即如此解,尚失孟子本色,況可雲以情念性乎?何言乎情之善也?孟子言這惻隱心就是仁,何善如之?仁義禮智,皆生而有之,所謂性也。 ...

明儒學案 - 442

祁世培問:「人於生死關頭不破,恐於義利,尚有未淨處。”曰:“若從生死破生死,如何破得?只從義利辨得清,認得真,有何生死可言?義當生自生,義當死自死,眼前止見一義,不見有生死在。」 問:「生死”,陶石樑以臘月三十日言之。先生曰:“臘月三十 ...


  
明儒學案 - 443

佛氏心無其心,不得不以天地萬物為心;物無其物,不得不以心為天地萬物。正如鏡中花,用無其用,體非其體。 性即理也,理無往而不在,則性亦無往而不在。 心中無一事,浩然與天地同流。 觀春夏秋冬,而知天之一元生意,周流而無間;觀喜怒哀樂 ...

明儒學案 - 444

王毓芝侍,先生曰:「吾今日自處無錯誤否?”對曰:「雖聖賢處此,不過如是。」先生曰:“吾豈敢望聖賢哉?求不為亂臣賊子而已矣。」 王嗣奭問:「晦菴亦從禪學勘過來,其精處未嘗不採取,而不講,故妙,所謂知者不言也。象山、陽明不出其範圍,晚年定論 ...

明儒學案 - 445

又問:「意者心之發,《註》蓋因『誠意』傳中,有好惡字,而當屬動一邊,若以為心之所存,豈即未發之中乎?格物所以致知,此本末一貫學問,先生以為向末一邊,而必歸之所存,博約互用歟?此不得不再請益也。」先生曰:“意為心之所存,正從《中庸》以未發為天 ...

明儒學案 - 446

獨《大學》分意知而言之,一節推進一節,故即謂心為用,意為體亦得。」 又問:「意屬已發,心屬未發否?”先生曰:“人心之體,存發一幾也。心無存發,意無存發也。蓋此心中一點虛靈不昧之主宰,常常存,亦常常發。」 又問:「一念不起時,意在何處 ...


  
明儒學案 - 447

又疑「《大學》誠意後,尚有正心工夫”。先生曰:“誠意一關,是學問立命靈符,雖其間工夫有生熟,然到頭隻了得誠意本分,故誠意之後,更無正心工夫。」 又疑「毋意解,恐當從朱子說”。先生曰:“聖人毋意,所謂有主而無主也。朱子曰:『私意也,必下個 ...

明儒學案 - 448

今人以一膜言心,而遺其耳目口鼻四肢以為之心者,不知心者也。證人之意,其在斯乎?學者若於此信得及,見得破,天地萬物本無間隔,即欲容其自私自利之見,以自絶於天,而不可得也。不須推致,不須比擬,自然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義理智信一齊俱到此,所以 ...

明儒學案 - 449

大抵讀古人書,全在以意逆志,披牝牡驪黃,而直窺其神駿,則其分合異同之際,無不足以備尚論之資,而一脈大中至正,純粹不雜之聖真,必有恍然自得於深造之餘者。若或界限太嚴,拘泥太甚,至於因噎而廢食,則斯道終無可明之日矣。仆願參夫且擴開心胸,高抬眼鏡 ...

明儒學案 - 450

極天下之尊,而無以尚,享天下之潔淨精微,純粹至善,而一物莫之或攖者,其惟人心乎?向也委其道而去之,歸之曰性。人乃眩鶩於性之說,而倀倀以從事焉,至畢世而不可遇,終坐此不解之惑以死,可不謂之大哀乎?自良知之說倡,而人皆知此心此理之可貴,約言之曰 ...


提示:


  





目前沒有閱讀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