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哲學 / 明儒學案全書目錄
黃宗羲
明儒學案 - 1

鄭性序 道並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三教既興,孰能存其一,去其二。併為儒而不相容,隘矣。孔子大中,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是以能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然嘗欲「無言」,且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大賢而下,概莫之及。後 ...

明儒學案 - 2

惟道廣,則行檢不修者,亦得出入於其中;唯才高,則騁其雄辯,足以驚世而惑人。如二溪之外,更有大洲、復所、海門、石簣諸公,舌底瀾翻,自謂探幽抉微。為說愈精,去道愈遠,程子所謂「彌近理而大亂真」者,此其似之矣。後此東林學興,若涇陽、景逸諸君子,皆 ...


  
明儒學案 - 3

書成於丙辰之後,中州許酉山暨萬貞一各刻數卷,而未竣其事[13] ,然鈔本流傳[14],頗為好學者所識。往時湯公潛菴有云:「《學案》宗旨雜越,茍善讀之,未始非一貫。」此陳介眉所傳述語也。壬申七月,一病幾革,文字因緣 ...

明儒學案 - 4

孔子稱「善人不踐」,孟子謂「君子欲其自得」,《繫辭》雲「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此三言者,千古道學之指南也。夫道無定體,學無定法,見每歧於仁智,克互用乎剛柔,鈞是問仁,而克複敬恕工夫頓漸,同此一貫,而忠恕學識義別知行,各得其性之所近 ...

明儒學案 - 5

神聖既遠,禍亂相尋,學士大夫有以生民為慮、王道為心者絶少,宋沒益不可問。先生稟絶世之資,慨焉以斯文自任。會文明啟運,千載一時。深維上天所以生我之意,與古聖賢之所講求,直欲排洪荒而開二帝,去雜霸而見三王,又推其餘以淑來禩,伊周孔孟合為一人,將 ...

明儒學案 - 6

聖人也,不聞其以靜坐得也。先生蓋亦得其所得而已矣。道本自然,人不可以智力與,才欲自然,便不自然。故曰「會得的活潑潑地,不會得的只是弄精魂。」靜中養出端倪,不知果是何物?端倪雲者,心可得而擬,口不可得而言,畢竟不離精魂者近是。今老先生證學諸語 ...


  
明儒學案 - 7

有無不立,善惡雙泯,任一點虛靈知覺之氣縱橫自在,頭頭明顯,不離著於一處,幾何而不蹈佛氏之坑塹也哉?夫佛氏遺世累,專理會生死一事,無惡可去,並無善可為,止餘真空性地,以顯真覺,從此悟入,是為宗門。若吾儒日在世法中求性命,吾欲薰染,頭出頭沒,於 ...

明儒學案 - 8

按王門惟心齋氏盛傳其說,從不學不慮之旨轉而標之曰「自然」,曰「學樂」,末流衍蔓,浸為小人之無忌憚。羅先生後起,有憂之,特拈「收攝保聚」四句為「致良知」符訣,故其學專求之未發一機,以主靜無慾為宗旨,可為衛道苦心矣。或曰先生之主靜,不疑禪歟?曰 ...

明儒學案 - 9

必欲歸,需秋涼而遣之,祿之終身,顧不可乎?」文達傳論,先生辭益堅。上曰:「果爾,亦難留。」乃允之。先生因上十事,上復召對。 賜璽書銀幣,遣行人王惟善送歸,命有司月廩之。蓋先生知石亨必敗,故潔然高蹈。其南還也,人問其故,第曰:「欲保性命而 ...

明儒學案 - 10

二十日,又一逆事,排遣不下,心愈不悅,蓋平日但制而不行,未有拔去病根之意。反覆觀之,而後知吾近日之病,在於欲得心氣和平,而惡夫外物之逆以害吾中,此非也。心本太虛,七情不可有所。於物之相接,甘辛鹹苦,萬有不齊,而吾惡其逆我者,可乎?但當於萬有 ...


提示:


  





目前沒有閱讀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