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傳 - 91《前分析篇》主要是討論三段論理論,《後分析篇》則重點討論證明理論。
亞里士多德說:「我所謂的證明,是指產生科學知識的三段論。」
「因為純粹意義上的知識對象不可能是異於自身的他物,所以,通過證明科學而獲得的知識具有必然性。當我們借 ...
亞里斯多德傳 - 92第一,證明的前提必須是真實的、首要的、直接的和不可證的。這是證明的前提條件,「如若知識就是我們所規定的那樣,那麼,作為證明知識出發點的前提必須是真實的、首要的、直接的,是先於結果、比結果更容易瞭解的,並且是結果的原因。」(《後分析篇》)對此 ...
亞里斯多德傳 - 93亞里士多德把證明看作是定義所依賴的工具,從而提出了定義的學說。他認為,定義就是要表明「某物是什麼」或「某物的本質」。在《論題篇》中,亞里士多德提出定義遵循的幾條規則:1.定義應揭示被定義項的「是什麼」;2.定義不 ...
亞里斯多德傳 - 94關於這一點,鄭文輝在《歐美邏輯學說史》中有過具體說明:《後分析篇》在論述證明理論時,試圖建構演繹科學,並把演繹科學同數學科學比較。亞里士多德通過這個工作去認知一般的科學原理。他說:「借論證而傳授或接受的一切教導均賴先有的知識進行……數學的知 ...
亞里斯多德傳 - 95亞里士多德邏輯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是關於思維規律的學說。人類的思維必須遵循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亞里士多德著重考察了兩條規律,即矛盾律和排中律。至於我們現在所用的同一律和充足理由律,他沒有明確的論述,只有零星的提示。形式邏輯是亞里士多德學術思 ...
亞里斯多德傳 - 96「任何一個人不可能相信同一事物既是又不是。」「同一個人不可能同時相信同一事物既是又不是。」「不可能同時說同一事物是人而又不是人。」(《形而上學》)這些說法從心理或認識角度說明矛盾律,實質上是說,一個人想象出同一事物同時既是又不是,這是不可能 ...
亞里斯多德傳 - 97現在人們講的形式邏輯的四個規律,亞里士多德研究了以上兩個,這兩個中矛盾律又是基本的。在他看來,一切原理中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同一屬性在同一方面不能同時屬於又不屬於同一主題」這個不矛盾的原理。他認為這條原理是「終極規律」,是「一切公理的起點」, ...
亞里斯多德傳 - 98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研究範圍廣泛,從天空到地界,從無機物到有機物,都有涉及。後人在研究他的物理學說內容時,把握不一,解釋多樣。有的按現在物理學範圍分析,有的則將他當時涉及到的自然科學門類都包括在內,如生物學、心理學等明顯不是物理學的東西一一納 ...
亞里斯多德傳 - 99亞里士多德說:「既然自然是運動和變化的根源,而我們這門學科所研究的又正是關於自然的問題,因此必須瞭解什麼是運動。」(《物理學》)自然科學的對象是由運動和變化著的事物所構成的。亞里士多德的前輩們對變化現象的解釋都不太清楚,如赫拉克利特認為變化 ...
亞里斯多德傳 - 100亞里士多德的運動觀,有正確的一面,也有不正確的地方。正確的一面是,他認為運動不能離開物質,「沒有什麼在事物之外的運動」。(《物理學》)「離開事物而獨立存在的運動是沒有的」。(《形而上學》)運動有四種類型:實體的變化、性質的變化、數量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