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典散文 / 古文觀止譯注全書目錄
吳楚材
古文觀止譯注 - 351

[1]西山:在永州(今湖南零陵縣)城西五里。[2]鈷鉧:燙鬥。因潭形似燙鬥,故名鈷鉧潭。[3]浚:深。魚梁:阻水的壩,中間留有空缺,可放置捕魚的竹簍。[4]偃蹇(jiǎn簡):曲折起伏 ...

古文觀止譯注 - 352

文章的前半段描寫小石城山的奇異景色,後半段借景抒情,以佳勝之地被埋沒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經邦濟世之才卻橫遭斥逐,蟄居蠻荒,英雄無用武之地。字裡行間,隱隱含有對當時最高統治者昏瞶不明的強烈譏刺。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 ...


  
古文觀止譯注 - 353

【題解】阿房宮,秦宮名,遺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秦始皇統一中國,認為首都咸陽的宮殿太小,便大興土木,于公元前二一二年,發徒卒七十餘萬人,在渭水南面營造阿房宮,「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史記·秦始 ...

古文觀止譯注 - 354

六國滅亡,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伐光了蜀山的樹木,阿房宮才蓋起來。阿房宮占地三百多里,樓閣高聳,遮天蔽日。從驪山之北構築宮殿,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修到秦京咸陽。渭水和樊川兩條河,水波蕩漾地流入宮牆。五步一棟樓,十步一座閣。走廊曲折象縵帶一般迴環 ...

古文觀止譯注 - 355

[1]六王:指戰國時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之君。[2]兀(wù霧):突兀,指山上樹林砍盡,只剩下光禿的山頂。[3]覆壓:覆蓋。三百餘里:指宮殿占地面積大。《三輔皇圖》載:阿房宮「規恢三百餘里」。 ...

古文觀止譯注 - 356

【題解】這是一篇諷刺性雜文。作者借褒城驛的由雄大宏麗而變為荒蕪殘破的現實,抒發了對當時吏治敗壞的感慨。文章揭露了地方官吏怠惰貪婪,不理政務,視州縣為驛站,因而造成百姓困頓,這在晚唐有一定現實意義。作者認為產生這一社會弊病的緣由,在於朝廷任用 ...


  
古文觀止譯注 - 357

向管理驛站的官吏詢問,他們則說:「忠穆公嚴震曾擔任梁州州牧,因為褒城控制着通往兩個節度使治所的要道,各式各樣的旌節旗幟來來往往,傳遞公文的人員騎着馬,出差的官吏乘着車,或來或去,車馬往來絡繹不絶,所以擴大驛館建築,以顯其雄偉宏大。褒城驛在當 ...

古文觀止譯注 - 358

【作者小傳】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縣(今浙江富陽縣)人。他一生經歷了晚唐文宗至哀宗七個朝代,目睹並身歷唐王朝從衰敗到滅亡的過程。據《舊五代史·羅隱傳》載,他早有才名,「詩名于天下,尤長於詠史,然多所 ...

古文觀止譯注 - 359

物品的所以有隱藏不露的,是為了防備盜賊。人也是一樣。盜賊也是人,同樣要戴帽穿靴,同樣要穿著衣服。他們與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讓的心與正直不貪的品格,這種美好的本性不能長久保持不變罷了。看見財寶就要竊取的,說我這是出於寒冷饑餓;看見國家就要 ...

古文觀止譯注 - 360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來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疇多蕪,何以闢之。賢人在野,我將進之;佞臣立朝,我將斥之。六氣不和,災眚薦至,願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詐日生,請修德以厘之。憂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門既啟,四聰甚邇。相君言焉 ...


提示:


  





目前沒有閱讀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