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71矜而不爭是莊重自尊,自己對自己很有信心,但卻並不驕傲 自滿,所以也就不會去和他人爭強鬥勝。
群而不黨也就是孔子在《為政》篇裡所說「君子周而不比,小 人比而不周」的意思。周而不比就是群而不黨,普遍團結人而不 搞宗派,不拉小團體,不結黨營 ...
論語 - 72不過,就連楚霸王項羽尚且過不了「婦人之仁」一關。又有 幾人能真正參透呢?
眾惡必察,眾好必察
【原文】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譯文】
孔子說:「大家都厭惡他,一定要考察究竟 ...
論語 - 73得到的是什麼?保持的又是什麼?從後文看,應該是指政權.
所謂「創業易,守成難。」靠智慧而取得是容易的,但要保持 就很難了。一般性地保持也還可以做到,要進一步用莊嚴的態度 去治理,用利法去約束、指揮,那就更難了。因為這已不是消極 被動地 ...
論語 - 74孔子說:「君子守信,但不拘于小信。」
【讀解】
換句話說,君子守大信,不守小信。
「貞」就是大信,「諒」就 是小信。
或者用孔子在《子路》篇裡的說法:言必信,行必果,硜硜 然小人哉!”言必信,行必果就是小信,就 ...
論語 - 75①顓(zhuan)臾:魯國的附屬國,在今山東費縣西北。②有事: 《左傳·成公十二年》說:「國之大事,在把祀與戎。」所以,這裡的有事即指用 兵(戎)。③爾是過:「過爾」的倒裝,「是」字在這裡起倒裝的作瞅。 「過爾」即責備你(你們)。「過」在這 ...
論語 - 76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後,孔子又針對冉求和子路的問題進行了 批評,最後指出季氏的真憂患恐怕不在顓臾等什麼外在力量上, 而是在自己的內部朝政方面--「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這就是名言「禍起蕭牆」的來源。
通覽整段文字,我們不得發出感慨 ...
論語 - 77不禁。有「食不厭精,燴不厭細」為證。(《鄉黨》)
只不過,第一,不能一味追求感官享樂,不能過分,第二,二 者不能得兼時,以心靈的精神外快樂為追求,而捨棄物質的感官 的享樂。所以才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的情況。 ...
論語 - 78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聖人之言,這是孔子所要求我們 的。這裡實際上涉及到三大方面的問題:天命關於信仰,大人關 于社會規範,聖人之言關於思想權威。一個人有了這些敬畏、信 仰就會有所皈依,生活就會有所規範,思想就會有一個中心。在 此基礎上活着 ...
論語 - 79發 兩種人都不錯。但孔子認為前一種還比較容易做到,所以說 他不僅聽到過這種說法,也確實見到過這種人。後一種則不容易 做到,所以說他只聽到過這種說法,但卻沒有真的見到過這種人。 其實,孔子也不是完全沒有見到過這種人。在《公治長》篇裡,他 曾 ...
論語 - 80而我們看到,孔子對於兒子學《詩》學禮的要求,的確也不 是什麼與眾不同的教育。在《泰伯》篇中,孔子就曾經說過:「興 于《詩》,立於禮,成於樂。」在《陽貨》篇中,孔子又要求學生 們說:「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 以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