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哲學 / 明儒學案全書目錄
黃宗羲
明儒學案 - 121

未感之前,寂未嘗增,非因無念無知而後有寂也。既感之後,寂未嘗減,非因有念有知而遂無寂也。此虛靈不昧之體,所謂至善,善惡對待者,不足以名之。知者,觸於感者也。 念者,妙於應者也。知與念有斷續,而此寂無斷續,所謂感有萬殊,而寂者惟一是也。( ...

明儒學案 - 122

發與未發,《傳習錄》云:「未發在已發之中,而已發之中未嘗別有未發者在;已發在未發之中,而未發之中未嘗別有已發者存。」此兩句精細,可破紛紜之論。知寒覺暖,聖人與人一也,而知覺處,有千頭萬緒不同,未發所由辨也。故陽明先生曰:「當知未發之中,常人 ...


  
明儒學案 - 123

直是與吾儒「兢兢業業,必有事」一段,絶不相蒙,分明二人屬兩家風氣。(言陽明、龍溪各為一家。)今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持此應世,安得不至蕩肆乎?(《與聶雙江》) 往時喜書象山「小心翼翼,昭事上帝。上帝臨汝,毋貳爾心。戰戰兢兢,那有閒言時候 ...

明儒學案 - 124

虛實寂感內外,原是一件,言其無有不是,故謂之實,言其無少夾雜,故謂之虛;言其隨事能應,故謂之感;言其隨處無有,故謂之寂;以此自了,故謂之內;以此俱了,故謂之外,真無有分別者。但謂虛寂本體,常止不動,卻要善看。不然就本體說止,說不動,便能作梗 ...

明儒學案 - 125

心意知物,即不 不聞之體;格致誠正,即不 不聞之功。了此便達天德,便是齊家治國平天下,而與佛老異。蓋吾儒齊治均平,勳塞宇宙,而格致誠正,無所加也,雖窮約終身,一行未見,而心意知物,無所損也,故佛老之無思議、無善惡、超入精微者,吾儒皆足以貫之 ...

明儒學案 - 126

上天之載,以無聲無臭為至;君子之學,以不 不聞為功。知體常虛,則真明常止,千念萬念,總是無念。生生化化,自協天則,故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知無起滅,物無去來,雖擬言議動,同歸於成,變化復其不 聞之體。 天地萬物生於虛,而虛亦 ...


  
明儒學案 - 127

夫學何為者也?悟性、修命、知天地之化育者也。往來交錯,庶物露生,寂者無失其一也; 廓無為,淵穆其容,賾者無失其精也。惟悟也,故能成天地之大;惟修也,故能體天地之塞。悟實者,非修性,陽而弗駁也;修達者,非悟命,陰而弗窒也。 性隱於命,精儲 ...

明儒學案 - 128

邑多盜,治以沉命之法,盜為衰止。旋示以禮教,變其風俗。入拜福建道御史。世宗改建萬壽宮為永禧仙宮,百官表賀,御史以先生為首,先生曰:「此當諫,不當賀。」在廷以危言動之,卒不可。中官持章奏至,故事南面立,各衙門北面受之,受畢,復如前對揖。先生以 ...

明儒學案 - 129

着焉察焉,無或遺焉者,聖人之無不知;踐焉履焉,無不勝焉者,聖人之無不能。洽聞亦知,多藝亦能,闇於其大者矣。 至健者知之健,至順者知之順,唯健也不可險之而知險,唯順也不可阻之而知阻。人心惟危,險阻之謂也;健順,精一之至也,君子蓋無時而不懼 ...

明儒學案 - 130

治病之藥,利在去病,苟無病,臭腐神奇同為元氣。本領既是知覺,意念莫非良知,更無二本。 喜怒哀樂之未發,且不論其有時與否。但子思子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曾謂天下之大本,可以時言乎?未發非時,則體道之功,似不專 ...


提示:


  





目前沒有閱讀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