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 - 261個人有某種不可侵奪的權利之說,按其絶對形式講,與功利主義是矛盾的,那就是,與所謂正當行為即最有助于促進總體幸福的行為這個學說是矛盾的。但是為了要某個學說成為法的適當依據,它並不是非在一切可能有的情況下都正確不可,只需要在極大多數的場合是對的 ...
西方哲學史 - 262據他講,依據契約的政府,其權力決不越出公益範圍以外。方纔我引證了一句關於政治權力的話,話尾是「而這一切無非為了公益。」洛克好像沒想起來問一問,這公益是要誰來判定的。顯然,如果由政府判定,政府就總下有利於自己的決定。大概洛克會說,該讓公民中過 ...
西方哲學史 - 263首先,據他講每個人對他個人勞力的產品持有私人所有權,或者至少說,應當持有這種權。在工業生產前時代,這準則還不像到後來那麼不現實。城市生產在當時主要是自己保有工具、自售產品的手藝人干的。至于農業生產,洛克所隷屬的那個學派認為「小農自耕制」算是 ...
西方哲學史 - 264向來倡導勞動價值說,通常是出於對某個被看成掠奪性的階級的敵意。經院學者只要主張它,便是由於反對高利貸者,那種人大多是猶太人。李嘉圖主張它以反對地主,馬克思反對的是資本家。然而洛克好像是對任何階級不抱敵意,在一種真空中主張這理論的。他唯一的敵 ...
西方哲學史 - 265在它的發祥國英國,是打算拿它來限制國王權力的,因為國王在革命以前向來完全控制行政部門。可是,逐漸行政部門成了依屬國會的部門,因為一個內閣若沒有下院中多數的支持,便不可能繼續下去。這樣,行政部門雖形式上不然,實際上成了國會選定的一個委員會;結 ...
西方哲學史 - 266到1781年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發表時為止,可能看起來一直好像笛卡爾、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茲的老哲學傳統漸漸要被新的經驗主義方法明確地壓倒。不過這種新方法卻從未在德國各大學中盛行,而且自1792年以後,大家把法 ...
西方哲學史 - 267康德講,你若因為喜歡你的弟兄而待他好,你不算有什麼道德價值:一個行為,由於道德律吩咐做而做它,才有道德價值。雖說快樂並非善,然而善良人受苦還是不公的事——康德這樣主張。既然在今世這種事屢見不鮮,所以定有另一個世界,善良人死後得善報,而且定有 ...
西方哲學史 - 268一定要認為太希奇,
假如他發覺這棵樹
存在如故,
那時候卻連誰也沒在中庭裡。”
答
敬啟者:
您的驚訝真希奇:
咱時時總在中庭裡。
這就是為何那棵樹
會存在如故,
因為注視着它的是
‧您‧的‧忠‧ ...
西方哲學史 - 269話到這裡,關於一切次性質,海拉司都認輸了,但是他繼續說各種主性質,特別是形相和運動,卻是外界的無思維實體固有的。對這點費羅諾斯回答說,物體離我們近時顯得大,離遠時顯得小,而某個運動可能在這人看來覺得快,那人看來覺得慢。
說到這裡,海拉司 ...
西方哲學史 - 270這議論並不證明,從甲是可感覺的這個性質以外甲的其它性質能推出甲是可感覺的。例如,它並不證明,與我們所見的顏色本質上就區分不開的顏色不可以不被看見而存在。我們根據生理上的理由盡可相信沒這種顏色存在,但是這種理由是經驗性的;就邏輯而論,沒有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