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哲學 / 明儒學案全書目錄
黃宗羲
明儒學案 - 61

後世不知作聖之本,卻專去知識才能上求聖人。敝精竭力,從冊子上鑽研,名物上考索,形 上比擬,知識愈廣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正如見人有萬鎰精金,不務鍛鍊成色,而乃妄希分兩,錫 銅銕雜然投之,分兩愈增而成色愈下,及其梢末,無復有金矣。 ...

明儒學案 - 62

黃以方問:「先生格致之說,隨時格物以致其知,則知是一節之知,非全體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淵泉如淵地位?”曰:「心之本體無所不該,原是一個天,只為私慾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心之理無窮盡,原是一個淵,只為私慾窒塞,則淵之本體失了。如唸唸致良 ...


  
明儒學案 - 63

仙家說到虛,聖人豈能虛上加得一毫實?佛氏說到無,聖人豈能無上加得一毫有?但仙家說虛,從養生上來;佛氏說無,從出離生死上來,卻于本體上加卻這些子意思在,便不是虛無的本色,便于本體有障礙。聖人只是還他良知的本色,便不着些子意在。良知之虛,便是天 ...

明儒學案 - 64

問:「良知原是中和的,如何卻有過不及?」曰:「知得過不及處,就是中和。」(良知無過不及,知得過不及的是良知。) 慈湖不為無見,又着在無聲無臭見上了。 門人歎先生自征寧藩以來,天下謗議益眾。先生曰:「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子鄉願意思。在 ...

明儒學案 - 65

若山陰范瓘,字廷潤,號慄齋,初師王司輿、許半圭,其後卒業於陽明。博考群經,恍然有悟,以為「孔、孟的傳,惟周、程得之、朱、陸而下,皆弗及也」。家貧不以關懷,曰:「天下有至寶,得而玩之,可以忘貧。」作古詩二十章,歷敘道統及太極之說,其奧義未易測 ...

明儒學案 - 66

世固有謂某有體無用、有用無體者,仆竊不然。必求二公之所以蔽者而會歸之,此正關要所繫,必透此,方有下手處也。(《答王承吉》) 岩形方,外高幾百丈,內石骨空虛,圓洞徹天地,端若立甑。二洞門,自東門入,初見西露微光,若觀月自朏生。行漸入,至漸 ...


  
明儒學案 - 67

吾惟即吾所知以為善者而行之,以為惡者而去之,此吾可能為者也。其不出於此者,非吾所得為也。’又曰:‘向吾之言猶二也,非一也。夫子嘗有言矣,曰至善者心之本體,動而後有不善也。 吾不能必其無不善,吾無動焉而已。彼所謂意者動也,非是之謂動也;吾 ...

明儒學案 - 68

問:「致知存乎心悟?”曰:“靈通妙覺,不離於人倫事物之中,在人實體而得之耳,是之謂心悟。世之學者,謂斯道神奇祕密,藏機隱竅,使人渺茫怳惚,無入頭處,固非真性之悟。若一聞良知,遂影響承受,不思極深研幾,以究透真體,是又得為心悟乎?」 良知 ...

明儒學案 - 69

良知天理原非三義,以心之靈虛昭察而言謂之知,以心之文理條析而言謂之理。靈虛昭察,無事學慮,自然而然,故謂之良;文理條析,無事學慮,自然而然,故謂之天然。曰靈虛昭察,則所謂昭察者即文理條析之謂也。靈虛昭察之中,而條理不着,固非所以為良知;而靈 ...

明儒學案 - 70

「人有未發之中,而後有發而中節之和。」此先師之言,為註《中庸》者說也。註《中庸》者,謂「未發之中,人皆有之,至發時而後有不中節“。曰:“此未知未發之中也。 未發之中,譬若鏡體之明,豈有鏡體既明而又有照物不當者乎?」此言未為不確,然實未嘗 ...


提示:


  





目前沒有閱讀標記